中国金融网首席金融观察员 金剑
岁末年初,金融仿冒诈骗行为呈高发态势,兴业银行、华夏银行等多家银行接连发布风险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和投资者警惕各类诈骗行为,保护自身财产安全。
据查询黑猫投诉平台发现,自 2024 年 12 月以来,已有十余条投诉对象涉及假冒兴业银行的 “兴惠” APP。有消费者投诉称,在该仿冒 APP 上借款后,因客服以征信流水不足等理由诱导转钱解封,已被骗数万元。
除兴业银行外,华夏银行也于 1 月 6 日至 7 日连续发布公告,提醒消费者警惕冒充 “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分行” 刊登的虚假广告。广告声称坚持每天连续签到即可领取礼品,但所附 APP 二维码并非华夏银行手机银行 APP 二维码。
此外,国家开发银行去年 11 月 27 日发布公告称,发现有名为 “国开先行” 的 APP 假冒该行名义开展虚假宣传营销。招商银行贵阳分行也于去年 12 月 23 日成功拦截一起仿冒银行 APP “招商 E 贷” 的诱导贷款诈骗。广发银行天津分行则以案例分析的形式提醒消费者警惕假冒 APP,如张先生因点击不明链接下载假冒 APP 导致账户资金被盗。
不仅银行机构,多家银行系基金公司近期同样密集发布风险提示。兴业基金提醒投资者谨防不法分子冒名进行贷款业务;苏新基金注意到有不法分子通过微信群等方式诱导投资者填写虚假申请表开户等形式实施诈骗;中银基金关注到有不法分子诱导投资者下载 “中银智投 APP” 进行所谓的新股投资。
手段多样且隐蔽:从已曝光的案例来看,不法分子的诈骗手段层出不穷。他们不仅冒用银行名义制作仿冒 APP,还会通过发布虚假广告、发送诈骗短信等方式诱导消费者下载和使用。这些仿冒 APP 在名称、图标、界面等方面与正规 APP 极为相似,普通消费者很难辨别真伪。例如,“兴惠” APP 所出示的借款合同、合同专用章、营业执照、客服工作证等信息均系伪造,极具迷惑性。
精准针对用户心理:不法分子善于利用消费者的心理弱点进行诈骗。他们通常会以 “免费领取礼品”“低风险高收益”“贷款快速审批” 等诱人的承诺吸引消费者的注意,让消费者在利益诱惑面前放松警惕。同时,还会以各种理由如征信流水不足、账户冻结等威胁消费者,迫使他们按照要求转账或提供个人信息。
形成完整产业链:金融仿冒诈骗行为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从假冒 APP 的制作、推广到个人信息的贩卖,各个环节都有专人负责。他们分工明确,协同作案,使得诈骗行为更加高效和隐蔽,给监管和打击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对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建议: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保持警惕,不轻易相信非官方渠道的营销广告和信息。在面对各种诱惑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牢记 “天上不会掉馅饼” 的道理。要谨慎点击、下载非官方渠道的链接和 APP,尽量通过银行或金融机构的官方网站、正规应用商店等渠道获取相关服务。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不随意向他人透露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最后,如果不幸遭遇诈骗,要及时保留相关证据,如聊天记录、转账记录等,并立即报警,以便警方及时介入调查和处理。
对金融机构的建议: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加强安全防范措施,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提高 APP 的安全性和防伪能力,从源头上防止仿冒 APP 的出现。同时,要加强对客户的风险提示和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向客户普及金融防诈骗知识,提高客户的识别能力和防范意识。此外,金融机构还应加强与监管部门、公安机关等的协作配合,建立健全信息共享和应急处置机制,一旦发现诈骗行为,及时采取措施,共同打击金融仿冒诈骗犯罪。
对监管部门的建议: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金融仿冒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维护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明确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指导和监督,督促金融机构落实安全防范措施和风险提示义务。此外,监管部门还应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作配合,形成监管合力,共同防范和打击金融仿冒诈骗行为。
金融仿冒诈骗行为的频发给消费者、投资者和金融机构都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各方应共同努力,提高警惕,加强防范,共同抵制金融仿冒诈骗行为,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和金融市场的安全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