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号

兴业银行掀开了许多金融机构的遮羞布
金透社 2025年5月27日 21:00:44  阅读量:60147

金透财经 | 何圳  中国金融网版权图片

5月27日,兴业银行就私人银行部 “存款换实习” 计划引发的争议正式致歉,并宣布暂停该项目。这场沸沸扬扬的舆论风波看似落下帷幕,却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金融行业长期存在的隐性规则 —— 当高净值客户的资源置换从幕后走向台前,兴业银行无意中掀开了覆盖在金融机构身上的 “遮羞布”,让原本暗箱操作的 “关系经济学” 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

兴业事件:揭开金融机构客户维系的 “特殊手段”

兴业银行此次引发争议的 “菁英实习计划”,本质是将稀缺的名企实习机会与金融资产挂钩:非私行客户需新增1000万元行外资金,存量客户需新增 500万元,且资金在实习期间被变相冻结。尽管该行强调这是 “为高净值客户提供的增值服务”,但将职业发展机会明码标价的做法,实质是用金钱购买社会资源的典型样本。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4月,兴业私行客户数超 8万户,管理资产规模突破1万亿元,此类 “特殊服务” 显然已成为其维系高端客户的重要手段。

事实上,这种 “资源置换” 并非兴业独有。2023年中信银行某分行举办的私人银行实习营、多家银行推出的 “二代培养计划”,均暴露了行业共性:金融机构通过搭建稀缺资源网络(如名企实习、高端培训),满足高净值客户的 “家族传承” 需求,从而增强客户黏性。兴业银行的 “创新” 在于将这种原本隐蔽的操作公开化,而争议的核心并非服务本身,而是资源分配的公平性 —— 当普通学子为一个头部企业实习机会挤破头颅时,资本持有者却能用存款直接兑换 “入场券”。

中外资机构的 “默契”:实习机会背后的利益输送链

兴业事件的更深层冲击,在于揭开了中外资机构在客户关系维护中的 “默契”。在中资机构通过实习机会绑定高净值客户的同时,外资金融机构则常以 “人才合作” 为名,吸纳中国金融机构或国企高管子女,以此作为打开市场的 “敲门砖”。例如,早年某美资投行亚太分部曾因大量招聘中国金融机构高官亲属被调查,涉事高管承认 “这是在中国市场建立信任的必要成本”。

这种隐性的利益输送链,往往形成 “旋转门” 效应:金融机构为权力或资本持有者提供特殊通道,换取业务便利或资源倾斜。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公开报道的金融领域腐败案件中,超30% 涉及 “亲属就业”“资源置换” 等问题。如某国有银行原行长落马后被查出,其子女通过外资机构实习留任,背后伴随多笔可疑跨境业务合作。兴业银行的操作虽未直接涉及权力寻租,却与这种 “以资源换利益” 的逻辑同出一辙。

当实习机会成为 “社交货币”:阶层固化的加速器

金融机构的 “实习生意经”,本质是将公共资源转化为 “社交货币”。数据显示,头部互联网企业、投行的实习录取率普遍低于5%,而通过内部推荐获得面试机会的成功率是普通投递的20倍。兴业银行的计划则将这种 “内推特权” 明码标价,使得财富成为跨越竞争壁垒的 “硬通货”。正如一位985 高校毕业生在社交平台感慨:“我修改20版简历换来的面试,不如别人爸爸的一张存单。”

这种现象的危害在于加速阶层固化。当金融机构成为财富与机会的 “中转站”,普通家庭子女的上升通道被进一步挤压。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资源置换可能形成 “闭环”:富人通过资本获取优质教育、职业资源,进而积累更多财富,而寒门子弟则陷入 “努力无门” 的循环。兴业银行事件中,40个实习名额的背后,是40个千万级财富家庭的资源集聚,这种 “圈子经济” 正在削弱社会流动性。

监管反思:穿透 “增值服务” 背后的合规风险

兴业银行在致歉中称 “表述不完整造成误解”,但舆论关注的核心并非话术问题,而是金融服务的边界何在。从法律层面看,“实习期冻结资金” 是否构成变相揽储?东方律师事务所的律师对此存在分歧:有观点认为这是合同自由,也有专家指出其涉嫌违反《商业银行法》的 “取款自由” 原则。这种法律灰色地带,暴露出金融创新与监管规则的滞后性。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金融机构的 “增值服务” 缺乏透明化监管。当前,私行客户的非金融服务(如教育、医疗)普遍游离于监管视野之外,而这些服务极可能成为利益输送的载体。例如,外资金融机构曾以 “高端培训” 为名,邀请金融监管官员子女赴海外留学,实质是变相行贿。兴业事件提醒监管部门,需对金融机构的 “非金融服务” 建立负面清单,明确禁止将稀缺公共资源用于客户维系。

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不能缺位

兴业银行的 “实习计划” 暂停了,但事件引发的思考不应停止。金融机构既是市场主体,也是社会资源的重要分配者,其行为直接影响社会公平导向。当银行热衷于搭建 “二代” 关系网时,透支的不仅是自身公信力,更是公众对公平竞争的信仰。

破解这一困局,需要多管齐下:监管部门应建立金融机构非金融服务的备案制度,堵住利益输送漏洞;企业需坚守招聘公平原则,切断 “金钱 - 机会” 的兑换链条;社会则应推动实习、就业信息的透明化,让奋斗者无需 “拼爹” 也能看到希望。正如权威媒体评论指出:“金融机构的价值,不应体现在能为多少‘二代’提供便利,而在于能否为整个社会创造公平的发展机会。” 兴业银行掀起的这场风波,或许能成为行业重塑价值观的起点。


金融号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金融号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用户违规操作举报电话:86-10-68060420,举报邮箱:zgjrw2010@126.com。
相关机构: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友情链接
72小时点击排行
一周点击排行
备案 京ICP备07028173号-1
Copyright 2002-2020 financeu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金网投(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资产控股:亚洲金控投资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