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行政处罚信息公示列表,引发业界高度关注。一批银行、金融资管机构以及多名金融从业人员受到处罚,其中华夏银行和浙商银行更是因高额罚单,成为舆论焦点。
华夏银行此次因 “相关贷款、票据、同业等业务管理不审慎,监管数据报送不合规” 等问题,被处以8725万元的高额罚款。这一数字,在今年已公布的银行罚单中名列前茅。而2025年以来,华夏银行及分支机构已收到超过10张罚单,信贷业务成为违规 “重灾区”。7月21日,华夏银行石家庄分行因违规向风险客户新增贷款掩盖不良贷款、违规上调五级分类掩盖不良贷款,被罚款65万元;同一天,华夏银行廊坊分行因贷后管理不到位,贷款资金被挪用,被罚款30万元。6月,华夏银行银川分行因贷款管理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被罚款50万元。种种迹象表明,华夏银行在业务管理和风险防控方面,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浙商银行则因 “相关互联网贷款等业务管理不审慎”,被罚没合计1130.80万元。作为 “浙系一哥”,浙商银行上半年业绩出现上市以来首次 “双降”,营业收入下降5.76%,净利润下降4.15%。在这样的背景下,此次罚单无疑让浙商银行面临更大的经营压力。
将视角拓宽至整个银行业,从不同类型银行来看,大型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商银行、村镇银行在合规经营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状况。
大型银行中,国有大行如工商银行,虽此次受罚主体为原员工,但也反映出银行在员工行为管理和业务合规把控上的隐忧。原工商银行员工李超、易重彬因利用职务便利违规开展理财业务,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分别被禁止5年和7年从事银行业工作。大型银行资产规模庞大、业务复杂多样,一旦出现违规行为,波及面广、影响深远。其在追求业务拓展和利润增长的同时,需更加注重内部管理体系的完善,强化对员工的合规培训与监督,确保各项业务在监管框架内稳健运行。
股份制银行方面,以华夏银行和浙商银行为例,它们在业务创新和区域拓展过程中,暴露出管理不审慎的问题。华夏银行的贷款、票据、同业业务以及监管数据报送问题,浙商银行的互联网贷款业务问题,都反映出城商行在业务快速发展时,风险管控和合规意识未能同步跟进。股份制银行在立足本地、服务区域经济的同时,要平衡好创新与合规的关系,不能因追求速度而忽视质量。
农商银行在此次罚单中也有所体现。如湖北通山农商行因贷前调查不尽职被罚款35万元,湖北咸宁农商行因员工行为管理不到位被罚款30万元。农商银行主要服务于当地农村和小微企业,其业务特点决定了对贷前调查、贷后管理以及员工行为规范的高度依赖。一旦在这些基础环节出现漏洞,不仅影响自身资产质量,还会对当地实体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农商银行应扎根本土,夯实业务基础,加强对员工的日常管理和业务培训,提升风险识别与防控能力。
村镇银行同样面临合规挑战。昆明官渡沪农商村镇银行因贷款资金用途监控不严,贷款资金被挪用,被罚款20万元;丽江永胜长江村镇银行因个人经营性贷款管理不审慎,被罚款30万元。村镇银行规模相对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在业务开展过程中,更要严守合规底线,强化对每一笔贷款的全流程管理,确保资金安全。
此次金融监管总局的罚单,释放出强烈信号。监管部门对于金融机构违规行为 “零容忍”,坚决维护金融市场秩序和金融消费者权益。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合规经营是生存与发展的基石。在当前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环境下,无论是大型银行还是中小银行,都应以此为契机,深刻反思自身在业务管理、风险防控、合规体系建设等方面的不足,加强内部管理,完善风控机制,提升合规意识。只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健前行,避免因违规行为而遭受重大损失,真正实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