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号

中国股市在全球金融市场强势崛起
金透社 2025年10月30日 10:29:18  阅读量:2681

中国金融网首席金融观察员 大河  中国金融网版权图片

截至2025年10月29日收盘,A股上市公司总数达5444家,总市值突破119万亿元,“十四五”期间连续五年稳居全球第二大资本市场。这组数据不仅是规模扩张的量化体现,更折射出中国股市在全球金融格局中从“量的积累”到 “质的飞跃” 的强势崛起轨迹,其在市场结构、创新动能与生态治理等维度的深层次变革,正重塑全球对中国资本价值的认知。

规模与地位:全球第二的坚实根基

中国股市的全球分量在“十四五”期间实现跨越式提升,形成了与中国经济体量相匹配的市场规模。总市值突破119万亿元的体量,使其连续五年稳固全球第二大资本市场地位,成为全球金融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极。这一规模扩张并非简单的数量叠加,而是建立在实体经济深度绑定的坚实基础之上。

上市公司作为实体经济 “基本盘” 的地位持续强化:营业收入占GDP比重从 “十三五” 时期的52.0%攀升至58.3%,实体上市公司利润总额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比重由35.5%提升至49.0%。5444家上市公司涵盖国民经济关键领域,形成了覆盖全产业链的市场主体集群,既为资本市场提供了充足的价值载体,也通过直接融资功能反哺实体经济发展,构建起 “经济 - 资本” 的双向赋能格局。

结构之变:科技主导的产业升级映射

相较于规模增长,中国股市更深刻的崛起标志在于结构性变革——从传统行业主导转向科技创新引领,成为中国产业升级的直接资本市场映射。这种变革打破了长期以来金融、地产等传统行业占据市值主导的格局,彰显出市场对创新价值的认可。

市值结构的重塑尤为显著。电子行业市值占比达到12.7%,超越占比9.9% 的银行业,首次成为A股第一大行业。以电子、通信、电力设备、汽车、医药生物为代表的科技产业总市值占比从“十三五”末的40.5%提升至49.2%,逼近五成;同期金融与地产行业总市值占比则从19.7%降至17.2%。行业权重的更替背后,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成长:截至2025年三季度,战略性新兴行业上市公司家数占比从42.6%升至52.3%,首次占据市场半壁江山,利润结构也实现历史性转变,实体上市公司利润占比达到52.0%,超过金融业占比。

这种结构性变革源于制度创新的持续赋能。证监会推出的 “科创板八条”“并购六条” 等政策,通过优化上市标准与并购渠道,为科技企业打开资本市场入口。“十四五”以来,上市公司共披露并购重组14353单,交易金额7.6万亿元,同时210家公司平稳退市,退市数量是“十三五”期间的3.3倍,优胜劣汰机制的完善加速了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集中。

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的资本孵化

中国股市的强势崛起,核心动能在于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资本孵化器”,通过“科技+资本”双轮驱动,推动创新成果向产业价值转化。资本市场对创新的支撑已从单点突破转向全链条赋能,形成了从研发投入到产业落地的完整生态。

创新投入规模实现量级跨越。“十四五”期间,上市公司研发投入总额达6.5万亿元,较“十三五”期间增长189.3%;截至2025年上半年,上市公司研发投入占全国企业研发总支出的44.6%,较“十三五”期末实现翻倍,专利数量约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分层市场体系更精准地匹配创新需求,科创板作为“硬科技”企业聚集地,2025年上半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达11.2%,显著高于全市场2.11% 的平均水平,10月科创成长层首批企业上市更标志着创新支持体系的深化。

创新投入直接转化为产业竞争力。机器人、人工智能、创新药等新“新三样”行业借助资本市场实现快速成长,2025年上半年相关上市公司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22.1%、67.2%、40.9%。从国际视角看,这些领域已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机器人领域进入全球第一梯队,人工智能在应用层具备全球竞争力,创新药通过 “出海” 加速突破。比亚迪、宁德时代等龙头企业的崛起,印证了资本市场对战略新兴产业的孵化价值,推动中国资产在全球创新版图中实现价值重估。

生态提质:风险收敛与回报升级的双重保障

成熟健康的市场生态是中国股市强势崛起的可持续保障。“十四五”期间,市场在治理优化、风险防控与投资者回报等维度的系统性提升,为规模扩张与结构升级筑牢了根基,改变了外界对中国资本市场 “高风险、低回报” 的传统认知。

公司治理机制持续完善。独立董事改革平稳落地,超140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通过否决年报、举报违法线索等方式履职,内部制衡机制显著加强;95%的上市公司召开业绩说明会,搭建起良性互动的投资者沟通桥梁。投资者回报创下历史新高,截至2025年9月底,“十四五”期间上市公司累计现金分红10.4万亿元,较“十三五”增长85.7%,相当于同期再融资规模的3.1倍;股份回购规模从2172亿元增至5555亿元,增长142.4%,现金回报机制的健全增强了市场吸引力。

风险防控取得实质性成效。上市公司股票质押市值占比从高峰时的近10% 降至3%以下,违规占用担保余额较2020年底下降90%,传统风险隐患得到有效化解。市场生态持续净化,2024年至2025年上半年,证监会累计查办财务造假案件139起,行政处罚86起,涉及责任主体653人(家),罚没金额73亿元,严厉惩戒重塑了市场诚信底线。此外,上市公司在稳就业、惠民生中的作用凸显,员工总数超3000万人,占全国工业企业用工人数的41.9%,2025年上半年支付职工现金3.6万亿元,较2020年同期增长64.1%,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全球视角:改革深化中的崛起韧性

中国股市的强势崛起,恰逢全球金融格局重构与科技革命交汇的关键期,其发展路径既顺应了国内经济转型需求,也为全球资本市场提供了新的增长样本。证监会主席吴清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强调,“唯有不失时机深化改革,才能在不确定的环境中赢得主动与未来”,这一判断勾勒出中国股市持续崛起的核心逻辑。

面向“十五五”,资本市场改革路线图进一步明晰:深化创业板改革、推出再融资储架发行制度、完善并购重组渠道,将进一步增强对新兴产业的包容性;推动企业年金、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入市,落实长周期考核,将构建“长钱长投”的市场生态。这些举措旨在解决科技创新“投入高、风险大、周期长”的融资痛点,推动资本市场从 “服务成熟企业” 向 “培育创新种子” 转型。

从全球对比看,中国股市的崛起并非简单复制成熟市场路径,而是走出了一条 “制度适配产业、资本服务实体” 的特色道路。科技产业市值占比逼近五成的结构变革,与标普500指数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市值分布形成呼应,但更凸显了中国产业升级的自主性;10.4万亿元的现金分红规模,展现了新兴市场对投资者回报的重视,正在逐步构建与全球资本对话的价值基础。

崛起背后的战略价值

中国股市在全球金融市场的强势崛起,本质上是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在资本市场的集中体现。119万亿元市值与5444家上市公司的规模,是实体经济活力的直接反映;科技产业主导的结构变革,是产业升级的资本镜像;创新投入与回报机制的完善,是市场生态成熟的重要标志。

这一崛起不仅重塑了全球资本市场的市值版图,更构建了“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中国范式。随着“十五五”投融资综合改革的推进,中国股市将进一步发挥资源配置枢纽作用,在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持续提升全球金融市场的话语权与影响力。从“跟跑者”到“重要参与者”到“引领者”,中国股市的崛起之路,正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金融号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金融号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用户违规操作举报电话:86-10-68060420,举报邮箱:zgjrw2010@126.com。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友情链接
72小时点击排行
一周点击排行
备案 京ICP备07028173号-1
Copyright 2002-2020 financeu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金网投(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资产控股:亚洲金控投资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