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行业的稳健运营中,不良贷款率是衡量银行资产质量的关键指标,如同高悬的 “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左右着银行的健康发展。贵州银行发布的 2024 年度业绩报告显示,不良贷款率从 2023 年的 1.68% 上升至 1.72%,看似细微的变化,却暗藏诸多信号,值得深入探究。
增长表象:数据背后的隐忧
2024 年,尽管贵州银行在业务规模与经营效益方面有所建树,资产总额达到 5899.87 亿元,较年初增长 2.29%;营业收入实现 124.18 亿元,同比增长 9.46%。但不良贷款率的攀升,无疑给这份成绩单蒙上了一层阴影。不良贷款率的上升,意味着银行信贷资产面临的风险正在增加,更多的贷款可能无法按时收回本息,这不仅直接侵蚀银行的利润,还可能对银行的资金流动性造成冲击。当不良贷款积累到一定程度,甚至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威胁银行的生存根基。
原因剖析:多因素交织
市场环境与政策导向。在金融市场竞争加剧、减费让利政策持续推进的大环境下,贵州银行的盈利空间被挤压,净息差从 2023 年的 1.86% 降至 1.81%。为维持收益水平,银行或许会选择涉足一些风险较高的业务领域,增加了信贷风险。部分企业在经济下行压力与政策调整的双重影响下,经营效益下滑,偿债能力降低,导致银行不良贷款增加。
业务扩张中的风险把控。2024 年,贵州银行积极围绕贵州省 “四化” 建设重点项目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全年累计投放 “四化” 贷款 709.83 亿元,余额 2286.87 亿元,较年初新增 79.05 亿元。在业务快速扩张的过程中,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可能未能及时跟进,对部分贷款项目的审核不够严格,贷后监管不够到位,使得潜在风险未能及时被发现和化解,随着时间推移,逐渐转化为不良贷款。
应对优势:扎实的风险抵御基础
值得庆幸的是,贵州银行拥有较强的风险抵补能力,拨备覆盖率达到 315.98%。较高的拨备覆盖率意味着银行计提了充足的贷款损失准备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冲不良贷款带来的冲击,降低对银行盈利和资本充足率的负面影响。这不仅为银行应对不良贷款风险提供了资金保障,也向市场传递出积极信号,增强了投资者与客户对银行的信心。
后续挑战:竞争与转型的双重压力
在区域金融市场,贵州银行作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虽具有熟悉本地市场和客户需求的地缘优势,在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等领域积极创新,但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大型银行和新兴金融机构纷纷涌入,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虽然贵州银行通过 “数字技术 + 数据要素” 双轮驱动,打造了多个数字化金融场景,但仍需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提升服务效率与客户体验。若不能在竞争中持续优化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风险识别与应对能力,不良贷款率可能会进一步上升,削弱银行的竞争力。
未来展望:化解风险,稳健前行
面对不良贷款率上升的问题,贵州银行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持续优化业务结构,加强对高风险业务的管控,从源头上降低信贷风险。同时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风险识别、预警和处置能力,实现风险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地缘优势与特色业务优势,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的合作,共同应对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
贵州银行不良贷款率的上升敲响了警钟,提醒银行在追求业务发展与经营效益的同时,不可忽视资产质量的管理。只有妥善应对不良贷款风险,贵州银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稳健前行,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