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网 | 金波
广发银行,作为中国最早引入国际大银行资本并设立上市目标的股份制银行之一,自2009年宣布上市以来,历经15年仍未能成功IPO。其上市进程的坎坷与高管频繁落马的现象,引发了市场对其未来发展的深刻担忧。近年来,广发银行不仅面临高管流失问题,还因“罚单之王”的称号饱受诟病,内部管理与风险控制的挑战愈发明显。
广发银行自2009年成立上市工作领导小组以来,尽管2011年5月正式向证监局备案启动“A+H”股IPO进程,时任董事长姚建军曾信心满满地表示要在三年内完成上市,但在2013年A股上市未果后,转向全力备战H股,依然以失败告终。2014年,原董事长李若虹因内部治理问题被查,进一步搁置了上市计划。此后,旗下高管频繁变动,2019年再次提及上市计划的王滨也因严重违纪被查。2021年5月,广发银行的上市辅导状态更是变更为“辅导备案终止”,IPO之路再次泡影。
根据不完全统计,广发银行在过去三年中已有十余位高管相继被查。这包括原监事长王桂芝及党委委员方琦,直至今年乌鲁木齐分行行长陈峻晖和石家庄分行副行长刘玉娟的相继落马。这一系列事件揭示了广发银行内部治理的严重问题,成为其IPO进程的最大障碍。
广发银行被称为“罚单之王”,其背后反映出的管理问题不容忽视。2017年因“侨兴”事件,广发银行共收到7.22亿元的罚单;2020年因21项违法违规行为被处罚9283.06万元,2021年泉州分行再次因多项违规被罚1400万元。2023年,广发银行因贷前调查及贷后管理问题被罚2340万元,内部管理与风险控制的缺失使得股东信心逐渐丧失。
2023年,广发银行实现营业收入696.78亿元,同比下降7.29%,与2020年的805.25亿元相比,下降超百亿元;净利润160.19亿元,同比增长3.16%。其总资产为3.51万亿元,同比增长2.67%。然而,与其他股份制银行相比,广发银行的业绩排名相对靠后,营业收入、净利润和总资产均排名倒数第四。
在资产质量方面,广发银行的房地产不良贷款率波动明显。2021年不良贷款率为2.15%,2022年飙升至6.66%,创下近十年新高,而截至2023年末,其房地产不良贷款率虽然下降至6.21%,但仍位居股份制银行第一名。伴随不良贷款的上升,广发银行的利息净收入持续下降,净息差也降至1.60%,在12家股份制银行中排名第八,处于中等偏下位置。
面对高管频繁落马、罚单不断、业绩下滑等多重挑战,广发银行的股东信心已大幅减弱。多家股东纷纷挂牌转让其股份,转让底价逐年降低。五矿集团财务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石化财务公司均已转让其在广发银行的股份,股东对未来的信心愈发黯淡。
在经历了长达15年IPO之路的曲折与高管的频繁流失后,广发银行面临着严重的内控问题和外部信心缺失。虽然其在努力进行整改,但在短期内重回全国股份制“好银行”的行列仍存在不小的挑战。
为了重回全国股份制“好银行”的行列,广发银行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内部改革。首先,强化风险管理和合规性是重中之重。银行需要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确保各项业务符合监管要求,降低违规风险。其次,加强内部审计与监督机制,确保高管及各级管理人员的行为透明,减少内部腐败风险。此外,广发银行还应注重提升员工素质与专业能力,建立有效的培训体系,提高员工的合规意识与风险意识。这不仅能够提升整体服务质量,也能增强客户的信任感。
对于广发银行而言,重塑品牌形象是恢复市场信心的重要一步。银行需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展现其在业务创新、客户服务等方面的积极进展。通过增强与客户的互动,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可以有效提升客户的忠诚度与满意度。同时,广发银行还应关注社会责任,通过参与公益活动和环境保护等方式,提升公众对其的认同感。这将有助于改善其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从而吸引更多的客户与投资者。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金融市场中,广发银行还需积极适应市场变化,推动业务创新。尤其是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广发银行应加大科技投资,推动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等新兴业务的发展,以满足客户日益多样化的需求。通过引入先进的金融科技手段,广发银行不仅可以提升服务效率,还可以增强风险管理能力,降低运营成本,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
尽管广发银行目前面临诸多挑战,但如果能够在内部治理、风险管理、品牌形象和业务创新等方面进行有效整改,其未来仍有望迎来转机。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与自身努力的提升,广发银行有可能在未来几年内实现业务的稳步增长。然而,重回全国股份制“好银行”的行列并非易事,广发银行需在整改过程中始终保持警惕,持续关注市场动态,及时调整战略,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