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对上海银行作出合计2921万元的行政处罚决定,其中包括没收违法所得46.95万元及罚款2874.8万元。这一处罚不仅创下该行近年监管纪录,更因涉及8项跨领域违规及15名管理层追责,成为银行业合规整治的标志性事件。在2025年新版《反洗钱法》全面实施的背景下,此次处罚清晰传递出一个信号:银行业合规行为已成为监管整治的核心焦点,全域性、穿透式的监管风暴正深刻重塑行业生态。
合规防线的系统性溃决:多维违规暴露深层治理缺陷
上海银行此次曝出的8项违规行为,呈现出横跨业务全链条、覆盖风险多领域的特征,绝非孤立的操作失误,而是反映出合规管理体系的深层缺陷。从违规类型看,既有账户管理、清算管理等基础运营环节的失守,也包含反假货币、财政存款占压等触及金融秩序根基的问题,更涉及信用信息管理及反洗钱等风险防控核心领域的违规,形成了一张立体的 "违规图谱"。
其中,反洗钱相关违规占比达37.5%,包括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未按规定保存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未按规定报送大额交易报告或可疑交易报告三项,与2025年1月实施的新版《反洗钱法》重点规制内容高度吻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信用信息管理违规成为重灾区,时任风险管理部副主管莫某文、信用卡中心高级副主管朱某因此被处以14.2万元罚款,为本次个人处罚的最高金额,凸显了监管层对金融数据安全的零容忍态度。
从组织架构看,违规行为涉及运营管理、网络金融、风险管理、信用卡中心、海外业务、公司业务等10余个部门,覆盖总行管理层及市南分行、浦东分行等分支机构负责人。这种 "全链条失守" 的状况表明,合规风险已突破单一业务条线的边界,反映出合规文化建设在传导环节存在严重梗阻。从前端客户身份识别到后端交易监测报告,从总行制度设计到分支行落地执行,上海银行的风险防控体系未能形成闭环,多处断点的存在使其难以抵御系统性合规风险。
监管范式升级:从机构处罚到穿透式追责的转变
此次处罚的突出特点在于构建了 "机构处罚+个人追责" 的双重惩戒体系,15名时任相关责任人被精准追责,个人罚款从3万元至14.2万元不等,覆盖从部门副总经理到分行零售业务部总经理等多个层级。这种处理方式标志着监管逻辑已从单纯惩戒机构,转向 "机构与个人双问责" 的穿透式监管新阶段。
从追责对象分布可见,风险管理部门负责人受罚金额最高,时任风险管理部副主管莫某文因信用信息管理违规被罚14.2万元,远超其他业务部门负责人,这一差异体现了监管层对 "风险防线失守" 的特殊追责考量。而信息技术部总经理曹某智因未按规定报送大额交易报告被罚3.5万元的案例,则揭示了金融科技时代,数据系统支撑能力不足已成为合规失效的重要诱因,技术负责人的合规责任正在显著提升。
这种监管范式的转变并非偶然。回顾上海银行过往处罚记录,2020年11月曾有责任人因员工私售理财产品被终生禁止从事银行业工作,而此次对管理层的普遍追责则进一步表明,监管重心已从惩罚具体违规行为,转向督促管理层建立有效内控机制。特别是在反洗钱领域,新版《反洗钱法》明确要求 "健全监管体制机制",此次对多个部门负责人的连带处罚,正是将法律原则转化为执法实践的具体体现,为行业树立了 "尽职免责、失职追责" 的清晰标杆。
合规整改的效能困境: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转型阵痛
面对罚单,上海银行回应称相关问题源于2021年央行检查发现的2020-2021年间行为,目前 "已全部整改完毕"。但这一表态与其近年多次受罚的历史形成鲜明对比——2020年至2023年间,上海银行因房地产贷款违规、外汇业务违规等问题累计被罚超1.15亿元,其中2023年5月因结售汇、外币理财等8项违规被罚9854.4万元,同样涉及多领域系统性问题。
这种 "整改-再违规" 的循环,暴露出部分商业银行合规管理的表层化倾向。从时间线看,本次处罚所涉违规发生在2020-2021年,而2023年仍出现大额外汇罚单,说明单纯的问题整改未能触及深层机制。监管部门选择在2025年新版《反洗钱法》实施后公布处罚结果,客观上形成了以案例警示行业的效果:合规整改必须与法律演进同步,不能停留在对历史问题的被动纠正,而应建立前瞻性的合规管理体系。
上海银行强调将 "持续加强合规管理和内控建设",但真正打破循环需要机制革新。从此次违规看,8项问题中多项涉及账户管理、客户身份识别等基础管理制度执行,这些本应是商业银行内控的 "基本功"。这提示行业,合规建设不应仅关注复杂的风险模型,更要夯实基础性制度的执行力度,建立 "制度-流程-系统-文化" 四位一体的合规体系,才能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根本转变。
行业整治的焦点转移:合规能力成为银行核心竞争力
上海银行的巨额罚单并非孤立事件,而是2025年金融监管风暴的缩影,标志着银行业整治焦点已全面转向合规能力建设。从监管环境看,新版《反洗钱法》在2025年初的实施,不仅扩大了洗钱上游犯罪范围,更强调 "平衡风险防控与金融服务" 的精细化监管原则。同期,央行发布《贵金属和宝石从业机构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管理办法》,将大额交易报告门槛提升至10万元,显示监管正从传统金融机构向全领域延伸,合规要求的覆盖面和深度均达到新高度。
在这一背景下,上海银行涉及的三项反洗钱违规具有典型警示意义。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保存交易记录和报送大额交易报告,恰是新版法律重点规制的内容。特别是在当前洗钱手段向虚拟资产、贵金属等领域转移的趋势下,传统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的 "第一道防线",其反洗钱履职能力直接关系到金融安全防线的牢固程度,这也使得反洗钱合规成为行业整治的重中之重。
从行业影响看,此次处罚传递出三大信号:一是监管覆盖面从信贷、资管等传统领域,全面扩展至清算、反假货币、信用信息等基础领域,意味着合规管理必须实现全业务覆盖;二是追责对象从操作层面向上延伸至管理层,强化 "一把手" 责任,倒逼管理层将合规理念融入战略决策;三是处罚节奏呈现 "检查-整改-回头看" 的闭环特征,2021年检查与2025年处罚的时间差,体现了监管的审慎性和持续性。这些变化共同构成了 "全域严查、史无前例" 的监管新常态,合规能力已成为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构合规生态: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上海银行罚单事件揭示的深层问题,是商业银行合规管理逻辑的重构需求。在监管日益严格的环境下,单纯依靠 "亡羊补牢" 式的事后整改已难以为继,需要建立与业务发展同步的风险防控机制,这既是监管要求,也是银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
对商业银行而言,首要任务是将合规要求嵌入业务流程设计环节。以上述反洗钱违规为例,若在客户准入系统中预设身份识别校验节点,在交易监测系统中设置大额交易自动预警功能,可大幅降低人为操作失误风险。其次,需强化 "全员合规" 意识,此次15名责任人横跨多个部门,说明合规不仅是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责,更是所有业务条线的共同责任,需要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
从行业发展看,此次整治将推动银行业形成 "合规成本合理定价" 机制。合规投入不足看似降低了运营成本,实则积累了巨大风险——上海银行2921万元的罚没金额,远超日常合规建设的投入。监管层通过提高违规成本,倒逼商业银行建立科学的合规成本分摊机制,将风险防控内化为业务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最终实现合规与发展的良性互动。
央行对上海银行的巨额罚单,既是对一家银行的警示,更是对整个行业的规范。在金融风险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唯有将合规要求转化为内生动力,建立全员参与、全流程覆盖的合规管理体系,才能实现业务发展与风险防控的良性循环。这不仅是银行业应对监管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其深远意义将在行业转型过程中持续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