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气温骤降、气候干燥,且呼吸道疾病进入高发期,这些季节特点对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系统构成多重挑战。作为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分会常务委员、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疼痛科主任及心血管疾病诊疗专家,罗民医生结合临床经验与季节特征,明确指出深秋冠心病患者需警惕6个核心 “雷区”,并给出针对性防护建议,为患者平安度过深秋提供专业指导。
雷区一:气温变化引发血管应激,加重心脏负荷
深秋气温骤降或昼夜温差拉大(部分地区单日温差可达10℃以上)时,寒冷信号会刺激血管平滑肌收缩,导致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升高 —— 心脏需消耗更多能量泵血,直接加重泵血负担;同时,冠状动脉若出现痉挛,还可能减少心肌供血,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避坑建议:
外出时做好 “分层保暖”,重点保护头部、颈部、四肢(如佩戴围巾、手套,穿防风外套),避免皮肤直接暴露在低温环境中;
外出运动或活动前,先在室内进行5-10分钟热身(如原地踏步、手臂拉伸),待身体微微发热后再出门,减少血管突然收缩的风险;
关注天气预报,遇强降温、大风天气时,尽量减少外出频次,必要外出时缩短停留时间。
雷区二:血液黏稠度升高,增加血栓风险
深秋气候干燥,人体通过呼吸、皮肤蒸发的水分增多,若日常饮水量不足,会导致血液中红细胞聚集性增强、血流速度减慢,血液黏稠度升高。这种状态下,血栓形成的概率显著增加,一旦血栓堵塞冠状动脉,可能直接诱发急性冠脉事件。
避坑建议:
遵循“少量多次”原则补水,每日饮水量保持在1500-2000毫升,以温水为宜,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增加心脏负担;
饮食中适当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燕麦、芹菜、苹果),帮助降低血液黏稠度,同时避免过多摄入油炸、高脂食物(如油条、肥肉),防止血脂升高加剧血液黏稠;
若医生已开具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需严格按医嘱服用,不可因无明显不适擅自停药。
雷区三:呼吸道感染,间接诱发心脏急症
深秋是流感、普通感冒等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冠心病患者一旦感染,炎症反应会激活机体应激系统——体温升高导致心率加快,咳嗽、呼吸困难增加胸腔压力,均会间接加重心脏负担;严重感染时,还可能引发心肌炎或导致原有心功能不全恶化。
避坑建议:
强化个人防护:外出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如超市、医院)时规范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回家后用含酒精的免洗消毒液清洁手部,避免用手接触口鼻;
改善居住环境:室内温度维持在18-22℃,湿度控制在40%-60%(干燥时使用加湿器),每天定时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降低室内病毒浓度;
主动接种疫苗:在医生指导下,每年9-10月接种流感疫苗(保护期1年),必要时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如23价肺炎疫苗,保护期约5年),从源头降低感染风险;
密切监测身体状态:若出现咳嗽、咽痛、低热(体温<38℃),需及时休息、补水;若症状持续3天不缓解或出现胸闷、气短,需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冠心病病史,避免自行服用含麻黄碱的感冒药(可能升高血压)。
雷区四:血压波动频繁,冲击冠脉供血稳定
深秋季节,气温变化、情绪波动、饮食结构调整(如盐摄入增加)等因素,均可能导致血压波动幅度加大——气温降低时血管收缩,血压可能较夏季升高10-20mmHg;而若因保暖过度导致室温过高,又可能引发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这种不稳定状态会持续冲击冠状动脉,影响心肌供血的稳定性。
避坑建议:
加强血压监测:每天早晚各测量1次血压(晨起空腹、睡前),记录血压变化趋势,若收缩压持续>160mmHg 或舒张压>100mmHg,需及时就医调整降压药物;
严格控制盐摄入:每日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避免食用腌制食品(如咸菜、腊肉)、重口味菜肴(如红烧菜),烹饪时少用酱油、味精等含钠调味品;
避免血压骤升诱因:如快速起身(遵循 “起床三部曲”:平躺30秒、坐起30秒、站立30秒)、情绪激动、剧烈咳嗽等。
雷区五:生活习惯失衡,打破心血管稳定状态
深秋天气转凉后,部分冠心病患者可能出现两种极端生活习惯:一是因怕冷减少户外活动,导致运动量不足,引发血脂升高、体重增加;二是因食欲改善盲目“进补”,摄入过多高热量、高脂肪食物(如红烧肉、月饼),加重心脏代谢负担。
避坑建议:
保持适度运动: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室内轻柔体操),运动时间选在上午10点后(气温较稳定),每次20-30分钟,每周3-5次,运动强度以“心率不超过(220 - 年龄)×60%-70%” 为宜(如 60 岁患者心率不超过112次/分);
规范饮食结构:拒绝 “盲目进补”,以“清淡、均衡”为原则,多吃新鲜蔬果(补充维生素)、优质蛋白(如鸡蛋、瘦肉、豆制品),每餐7-8分饱,避免暴饮暴食或睡前2小时内进食;
避免过度劳累:日常活动(如家务、购物)需循序渐进,避免突然搬重物、长时间弯腰等动作,防止体力消耗过大诱发心脏不适。
雷区六:情绪波动,干扰心血管系统稳定
深秋日照时间逐渐缩短,可能影响人体褪黑素、血清素分泌,部分患者会出现情绪低落、焦虑或烦躁等“季节性情绪波动”。而情绪剧烈变化时,交感神经会突然兴奋,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肌耗氧量激增,可能诱发心绞痛。
避坑建议:
增加日照时间:每天上午或下午阳光温和时,在室内窗边或室外避风处晒太阳20-30分钟,帮助调节内分泌,改善情绪;
主动调节心态:通过听轻音乐、与家人聊天、做简单手工等方式转移注意力,避免过度关注病情或季节变化引发的负面情绪;
若情绪波动频繁且影响睡眠(如入睡困难、早醒),需及时与家人沟通或咨询心理医生,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干预,避免长期情绪问题影响心血管健康。
深度分析与评论:深秋护心需“系统性避坑”,专家建议是关键
罗民医生提出的6个“雷区”,本质上是深秋季节“环境因素-生理反应-疾病风险”的连锁反应:气温变化与干燥是“基础诱因”,直接影响血管与血液状态;呼吸道感染、生活习惯失衡是“中间环节”,通过加重心脏负担或打破稳定状态诱发风险;血压与情绪波动则是“直接冲击”,直接干扰冠状动脉供血。这些因素并非孤立存在,例如呼吸道感染可能同时导致血压升高与情绪低落,因此防护需“系统性”,不可只关注单一环节。
从临床实践来看,深秋冠心病急性发作的患者中,约60%与上述“雷区”相关——或因未及时保暖引发血管收缩,或因感染后未及时就医导致病情加重。罗民医生的建议之所以具有针对性,正是因为其覆盖“预防-监测-应对”全流程:既强调通过保暖、补水、疫苗接种等手段“主动避坑”,也明确血压、症状监测的“被动防御”方法,还给出感染、血压异常时的“应急处理”路径,形成完整的防护体系。
对冠心病患者而言,深秋护心的核心是“趋利避害”:“趋利”即借助适度运动、合理饮食、规律作息增强心血管耐受性;“避害”则是避开寒冷、感染、情绪波动等风险因素。罗民医生的6点提醒,正是将这一核心转化为可操作的日常措施,帮助患者在适应深秋季节变化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病情发作风险,为平安过冬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