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观察 | 陈宗 中国金融网版权图片
2025年5月9日,中国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三家国有大行向特定对象发行 A 股股票的申请获上海证券交易所审核通过,标志着国有大行资本补充进程进入关键阶段。此次三家银行合计拟募集资金4150亿元(中国银行 1650亿元、交通银行1200亿元、邮储银行1300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全部用于补充核心一级资本。这一举措是落实《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 “发行特别国债5000亿元支持国有大行补充资本” 政策的具体实践,财政部通过特别国债注资5000亿元的计划中,三家银行预计获得4000亿元以上的资金支持。
从资本充足率数据看,截至2025年一季度,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 11.82%、13.98%、10.25%、9.21%,虽均高于监管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限约 9%),但除交通银行外,其余三家较上年末均出现下滑。这反映出在息差持续收窄、利润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国有大行内源性资本补充能力受限,需通过外源性融资夯实资本基础。
市场影响深度解析
对银行自身的战略意义。本次资本补充将显著提升三家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以邮储银行为例,其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预计从 9.21% 提升至 11.07%,资本实力的增强将为其信贷扩张提供空间。根据《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每提升 1 个百分点,理论上可支撑约 1.5 万亿元信贷投放。三家银行合计 4150 亿元的募资规模,预计可撬动约 6 万亿元新增信贷,重点支持科技创新、绿色经济、小微企业等国家战略领域。
从财务指标看,虽然定增可能导致短期内每股收益摊薄(如邮储银行预计摊薄 9.4%),但长期将通过提升资产收益能力实现价值修复。例如,交通银行通过本次定增后,资本充足率提升至 11.52%,其服务实体经济的信贷投放能力将增强,预计未来三年净利润复合增长率有望提升 0.5-1 个百分点。
对金融市场的结构性影响。银行股估值修复:消息公布后,三家银行股价均出现上涨(中国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 5 月 9 日股价涨幅分别为 0.89%、0.67%、1.15%),反映出市场对资本补充计划的积极预期。长期来看,资本充足率的提升将增强投资者信心,推动银行股市净率(PB)从当前的 0.6 倍左右向 0.8 倍修复。
债券市场压力缓解:国有大行通过股权融资补充资本,可减少对二级资本债、永续债等债务工具的依赖。2024 年四大行合计发行二级资本债约 3000 亿元,本次定增实施后,预计 2025 年相关发行规模将下降 30%-40%,缓解债券市场供给压力。
投资者结构优化:本次定增引入财政部、中国移动、中国船舶等长期战略投资者,锁定期均为 5 年,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例如,邮储银行引入中国移动集团后,双方可在供应链金融、农村金融等领域开展协同,提升业务附加值。
对实体经济的传导效应。资本补充将直接转化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能力。以交通银行为例,其 1200 亿元募资中,财政部拟认购 1124.2 亿元,资金将重点投向先进制造业、普惠金融等领域。根据测算,5000 亿元特别国债注资可通过 8 倍乘数效应撬动 4 万亿元信贷增量,相当于 2024 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的 15%。这将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中长期资金需求。
监管逻辑与行业启示
政策协同与风险防控。本次资本补充是 “强监管、稳金融” 政策组合的重要一环。在地方政府债务化解、房地产风险出清的背景下,国有大行资本实力的增强有助于筑牢金融体系安全网。例如,交通银行在定增预案中明确,募集资金将用于支持地方政府债务重组项目,通过银团贷款等方式缓释区域信用风险。
资本管理模式创新。与历史注资相比,本次采用 “特别国债 + 定向增发” 的市场化方式,既避免了财政直接注资的行政干预,又通过溢价发行(如中国银行定增价格较市价溢价 8.8%)保护中小股东利益。这种模式为其他上市银行提供了参考,预计未来城商行、股份行将更多采用定向增发方式补充资本。
行业竞争格局重塑。国有大行资本实力的增强可能加剧银行业分化。2024 年六大行信贷余额占比已达 46.5%,本次注资后,其在基建、绿色金融等领域的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提升。中小银行需加快转型,通过差异化服务(如社区金融、科技金融)寻找生存空间。
中国银行、交通银行、邮储银行的 A 股发行获批,是国家金融战略的重要布局,既体现了对国有大行服务实体经济主力军作用的重视,也为金融市场注入了稳定性预期。此次资本补充不仅将直接提升三家银行的风险抵御能力和信贷投放能力,更通过市场化机制优化资本结构,为银行业高质量发展树立了典范。未来,随着特别国债资金的逐步到位,国有大行在支持科技创新、绿色转型等领域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为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