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号

名医大典提醒:身体上的这个是心梗脑梗元凶,一旦引爆将导致猝死!
金透社 2025年7月31日 11:13:50  阅读量:32468

在心血管健康领域,一个潜藏在血管内壁的 “沉默杀手” 正日益引发关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名医大典最新健康警示指出,这种由脂质、钙盐等物质沉积形成的血管 “水垢”,一旦发生破裂或脱落,可能瞬间引发心梗、脑梗等致命性疾病,甚至导致猝死。了解斑块的特性、风险等级及防控方法,成为守护心脑血管健康的关键。

斑块:血管内的 “分级炸弹”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非单一形态,其危险程度可按结构与稳定性划分为三类。软斑块因脂质成分占比高,质地松软且不稳定,如同血管内的 “流沙”,极易破裂引发血栓,是心梗、脑梗的最主要诱因;硬斑块虽质地坚硬不易破裂,但会持续挤压血管空间,导致器官缺血,尤其当颈动脉等关键部位狭窄超过50%(即斑块厚度达3-4毫米,而正常颈动脉直径仅6-8毫米)时,缺血性风险显著攀升;混合斑块则兼具两者特征,稳定性介于其间,仍存在破裂隐患。

值得警惕的是,斑块在早期几乎无明显症状,多数人直到血管堵塞严重或突发意外时才察觉。这种 “无症状性进展” 的特点,使其成为比高血压、糖尿病等显性疾病更隐蔽的健康威胁。临床数据显示,约40%的急性心梗患者发病前无任何预警症状,其直接诱因正是无症状软斑块的突然破裂。

科学检测:识别斑块的 “危险信号”

颈动脉超声检查是筛查斑块的首选方式。由于颈动脉位置表浅且是大脑供血的关键通道,斑块在此处形成概率较高,超声图像能清晰呈现其形态特征。报告中 “无回声”“低回声” 的描述往往提示软斑块,破裂风险较高;“强回声” 则多为硬斑块;而 “表面毛糙” 是斑块已发生微小破裂的信号,需立即干预。此外,血管内膜增厚(正常厚度应小于 1 毫米)是斑块形成的早期预警,若不及时控制,可能在3-5年内发展为明显斑块。

对于高风险人群,如 “三高” 患者、吸烟者、肥胖者等,建议每1-2年进行一次颈动脉超声检查。研究表明,这类人群的斑块检出率是普通人群的3-5倍,且进展速度更快。

可控因素:阻断斑块进展的 “关键按钮”

斑块的形成与发展并非不可逆转,其核心诱因 “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均为可控因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斑块脂质核心的主要来源,健康人群需将其控制在3.4mmol/L 以内;“三高” 人群应降至1.8mmol/L 以下;而心梗病史、心脏支架术后、合并高血压与糖尿病且吸烟的极高危人群,需严格控制在 1.4mmol/L 以下。临床研究证实,当 LDL-C 达标后,约60% 的患者斑块可停止进展,部分甚至出现缩小。

血压管理同样关键。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老年患者可适当放宽,但需避免剧烈波动。糖尿病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需稳定在7.0% 以下,年轻患者建议控制在6.5%左右,以减少高血糖对血管内皮的持续损伤。

生活方式:斑块防控的 “基础防线”

药物治疗需与健康生活方式协同发力。吸烟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加速斑块形成,戒烟后血管内皮功能可在1年内改善50%;高油、高盐、高糖饮食会导致脂质代谢紊乱,建议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添加糖控制在25克以内;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能提升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帮助清除血管内多余脂质;保持7-8小时睡眠则可稳定神经内分泌系统,避免血压、血糖波动对斑块的刺激。

临床实践表明,单纯依靠药物而忽视生活方式调整的患者,斑块控制达标率不足30%;而药物与生活方式结合的人群,达标率可提升至70% 以上。这种 “双管齐下” 的策略,是阻断斑块进展的核心要义。

深度反思:从疾病治疗到风险前置

斑块引发的心脑血管事件,本质上是长期健康管理缺失的结果。当前我国心血管病患者已达3.3亿,其中因斑块破裂导致的急性事件占比超60%,且呈年轻化趋势。这一数据背后,反映出公众对 “隐性风险” 认知不足、健康体检中忽视血管筛查、高风险人群干预不及时等问题。

未来防控的重点应从 “疾病治疗” 转向 “风险前置”:在社区层面推广颈动脉超声筛查,将其纳入40岁以上人群常规体检;对 “三高” 人群实施分层管理,建立斑块进展监测档案;通过健康科普纠正 “无症状即健康” 的误区,强调早期干预的成本远低于急性事件的救治代价。

斑块虽被称为 “定时炸弹”,但只要掌握其特性、及时检测、科学防控,就能有效降低引爆风险。这场与血管老化的持久战,考验的不仅是医疗技术,更是每个人对健康的重视程度与行动力。正如名医大典所强调:“对付斑块,早识别、早控制,远比补救更重要。”


金融号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金融号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用户违规操作举报电话:86-10-68060420,举报邮箱:zgjrw2010@126.com。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友情链接
72小时点击排行
一周点击排行
备案 京ICP备07028173号-1
Copyright 2002-2020 financeu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金网投(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资产控股:亚洲金控投资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