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8日,国家统计局向金融监管总局反馈《关于对金融监管总局开展常规统计督察情况的反馈意见》。这源于2024年11月28日至12月10日,国家统计局2024年常规统计督察第8统计督察组对金融监管总局开展的统计督察。随后,金融监管总局按要求公布整改情况,这一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以及采取的整改措施,为我们观察金融监管统计工作的现状与未来走向提供了窗口。
从金融监管总局的整改情况来看,问题主要集中在几大关键领域。在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计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学习贯彻落实方面,虽然总局通过召开党委会等方式进行传达学习,但仍存在深化学习和全面贯彻落实的空间。这反映出在思想认识层面,部分人员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理解尚未达到应有的高度。统计工作绝非简单的数据收集与整理,它是金融监管决策的重要依据,关乎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健康发展。若对相关指示精神领会不深,可能导致后续工作方向出现偏差。
防治统计造假责任方面,虽然总局进一步建立健全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责任规定,但在落实过程中,仍需完善配套措施。统计造假危害巨大,不仅误导监管决策,还会破坏金融市场的信任机制。在实际操作中,从金融机构源头数据的夯实,到整个统计数据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都需要进一步强化。一个真实可靠的统计数据体系,是金融市场有序运行的基石,任何造假行为都可能动摇这一基石,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在履行统计法定职责上,总局虽坚持依法依规开展监管统计工作,但在监管统计调查项目报审等细节上,仍需严格按照统计法律法规要求执行。对外公布数据信息模板也需完善,以提高数据披露的准确性。数据披露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市场参与者的决策。不准确的数据可能使投资者做出错误判断,影响资金流向,进而影响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
监管统计工作质效也有待提升。在信息化建设、统计从业人员培训、统计口径和指标解释的明确等方面,都有改进空间。信息化建设滞后,会影响数据收集与分析的效率;统计从业人员能力不足,难以保障数据质量;统计口径和指标解释不明确,会导致数据的不一致性,使数据失去可比性,无法为监管和市场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通过对这些整改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金融监管统计工作面临的挑战。从宏观层面看,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与创新,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新的金融产品、业务模式不断涌现,现有的统计体系可能无法及时、准确地对其进行监测与统计。从微观角度而言,金融机构内部的数据管理与统计流程,也需要进一步规范与优化,以适应监管要求和市场变化。
金融监管总局从统计督察整改问题中发现了自身在统计工作中的薄弱环节。通过正视这些问题并加以整改,将有助于提升金融监管统计质效,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这不仅对金融监管总局自身工作意义重大,也对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与繁荣具有深远影响。未来,随着整改措施的持续推进与完善,金融监管统计工作有望为金融市场提供更坚实的数据支持与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