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支付机构网银在线的日子并不好过。作为京东科技旗下的重要支付平台,其在合规之路上屡屡受挫,年内已两次遭受监管重罚,这一情况不仅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也为整个支付行业敲响了警钟。
8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行政处罚决定信息公示表显示,网银在线因十项违法行为,被予以严厉处罚。这些违法行为涵盖了支付机构运营的多个关键环节,包括未按规定建立并落实特约商户实名制管理制度,这可能导致交易主体身份不明,为洗钱、欺诈等违法活动提供可乘之机;未按规定保存特约商户档案,使得交易追溯与风险排查缺乏关键依据;支付接口管理不规范,易引发系统安全漏洞,威胁用户资金安全;未按规定建立特约商户信息共享联防机制,难以形成行业合力打击违规交易;服务协议约定不规范,可能损害用户与商户的合法权益;开立单位支付账户未按规定核实法定代表人开户意愿,存在账户被冒用风险;违规进行支付账户到银行账户的非同名划转,扰乱资金流转秩序;未按规定开展代收业务,违反业务操作规范;未能确保交易信息真实、完整、可追溯,阻碍监管部门对交易行为的有效监督;未按规定办理备付金业务,影响客户备付金的安全与合理使用。
基于上述严重违规行为,网银在线被警告、没收违法所得219万元并处罚款约743万元,罚没总额高达962万元。与此同时,时任总裁黄某因对其中五项违规行为承担直接责任,被警告并追加罚款33万元。这一 “双罚” 举措,彰显了监管部门对于支付机构违规行为 “零容忍” 的态度,不仅对机构的违规经营行为进行惩戒,还直接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以强化合规经营的责任意识。
事实上,这并非网银在线首次在合规问题上栽跟头。早在今年1月,其就因 “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 和 “未按规定报送大额交易报告或者可疑交易报告” 两项反洗钱方面的漏洞,被罚款101.73万元,时任风控负责人赵某也被处罚款5.13万元。两次罚没累计超千万元,如此高频且高额的处罚,无疑给网银在线的运营与声誉带来了沉重打击。
回顾网银在线的合规历史,2019年11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北京外汇管理部开出的2943.26万元罚单,至今令人印象深刻。当时,网银在线因在一年半时间内存在大量物流单号重复使用问题,导致 “违反规定将境内外汇转移境外”。这一事件不仅使网银在线遭受巨额经济损失,还对母公司京东科技的资本化进程产生了负面影响。2020年京东科技冲刺科创板上市时,上交所就网银在线的天价罚单提出质疑,对公司合规经营能力表示担忧,尽管其上市进程最终受多种因素影响终止,但此次事件足以表明合规问题对企业发展的深远影响。
在遭遇监管重罚的同时,网银在线还面临着其他经营困境。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显示,8月11日,网银在线因与前员工的劳动争议,被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立案强制执行,执行标的49.488万元。而用户投诉量的持续高企,更是让其形象受损严重。根据规定,支付机构需对外公告客户投诉情况,从公开数据来看,网银在线的投诉量呈上升趋势,2023年客户投诉总量为3591件,2024年增至3908件。其中,“不知情扣款” 问题尤为突出,在新浪黑猫投诉平台上,相关投诉信息已达3644条,众多用户反映遭遇莫名扣款却无对应记录、被自动扣费购买保险但从未投保等情况。
对于网银在线而言,连续的监管重罚以及经营层面的诸多问题,暴露出其内部管理与合规体系存在严重缺陷。在支付行业强监管的大背景下,合规经营是支付机构生存与发展的基石。网银在线若想扭转局面,必须痛定思痛,全面梳理内部管理流程,加强合规团队建设,提升风控技术水平,建立健全长效合规机制,从根本上杜绝违规行为的再次发生。同时,积极回应和解决用户投诉,挽回用户信任,也是其亟待解决的重要任务。否则,在竞争激烈且监管日益严格的支付市场中,网银在线恐将逐渐失去立足之地,而其遭遇也将成为行业内其他机构的前车之鉴,时刻警示着合规经营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