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微摄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
近日,江苏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公布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进展情况。截至目前,该省216家法人网络借贷机构已全部终止新增业务,实现了行业性全面退出。
“能退则退,应关尽关”是当前各地各部门对P2P网络借贷(以下简称“网贷”)的整治思路。按照互联网金融整治要求,力争2020年上半年基本完成网贷领域存量风险化解。
可以看到,网贷整治已进入最后收官阶段,各省市均在加速推进网贷平台清退。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网贷机构清退过程中,有些平台表面上已良性退出,实际上清退动作缓慢,采取回避、拖延等手段,甚至设计“陷阱”欺骗出借人,侵犯出借人合法利益。
为何会出现这些现象?出借人又该如何保障自身权益?监管部门还有哪些办法?对此,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和业内人士。
“这反映出部分平台出尔反尔欺骗出借人,遇到此种情况应果断采取法律手段维权。”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说。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表示,部分网贷机构的“变形计”运作有三个特点。一是巧立名目,通过收取会员费、管理费、服务费,搭售保险、旅游代金券等名目克扣贷款金额;二是精心设计,频繁更换“马甲”,套路越来越隐蔽,加大借款人维权难度;三是利用疫情期间一些中小微企业急于用钱的心态,从事非法借贷。
对出借人来说,遇到上述网贷机构,要懂得维权。于百程说:“遇到非良性退出的平台,出借人需要充分保存合同和投资记录等信息,密切关注平台的兑付方案和进展,如果认为方案侵害自身利益或者发现平台有违法现象,就要向公安机关和监管机构举报,等待司法处理。”
在业内专家看来,要更好地解决此类事件,除了出借人自身,还需要监管部门介入。“对于监管方来说,应从制度上为网贷机构良性清退提供支持。比如,推动机构接入征信打击老赖,督促机构按照清退指引保障出借人利益,协调资产处置等第三方机构介入清退等。”于百程说。
值得注意的是,受疫情冲击,一些中小企业资金断链,出现“病急乱投医”的非理性借贷行为。“其实,为了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国家有关部门从多方面做好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和降低综合融资成本。商业银行严格执行政策,建立绿色通道,发展非接触金融服务,不抽贷、不断贷、不压贷,努力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欧阳日辉表示,中小微企业应该首先了解国家政策,尽量通过正规渠道借贷。
欧阳日辉表示,从监管角度看,可以采取“堵”和“疏”的组合拳手法。堵,表现在加快清理网贷机构,压实地方监管部门和网贷机构的责任,加快市场出清步伐,督促机构回归服务实体经济,尽快建立健全常态化、长效化监管机制;疏,表现在加大金融优惠政策宣传力度,尽快出台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办法,严禁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时附加不合理条件,完善资金直达企业的政策工具和相关机制,为金融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产品,满足多层次的金融消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