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点一
进一步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措施 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 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灵活适度。综合运用降准、中期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市场整体利率稳中有降。
● 持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红利。引导中期借贷便利和公开市场操作中标利率下行0.3个百分点,带动LPR同步下降并推动企业贷款利率持续下行。稳步推进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降低企业存量贷款利息支出。
● 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和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已经基本执行完毕,1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政策有序衔接。注重保持货币政策的节奏,不手忙脚乱。创新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支持政策、中小微企业贷款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两个直达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
● 推动银行为企业减费。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信贷融资收费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的通知》,规范信贷、助贷、增信和考核环节收费行为,督促银行落实各项减费政策要求,主动为实体经济减负。
● 更好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调增政策性银行全年贷款计划,设立制造业、外贸企业纾困基金。积极引导政策性银行利用发债筹资成本低等优势,以批发资金转贷形式精准支持小微企业。
● 总的看,这些政策措施成效显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持续提升。7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分别为10.7%和12.9%,较2019年末高2个和2.2个百分点。前7个月新增贷款13.1万亿元,同比多增2.4万亿元。企业贷款利率显著下行。前面说的是量,这里说的是利率。7月份企业贷款利率为4.68%,同比下降0.64个百分点。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明显降低。
下阶段,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将继续会同有关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好为市场主体减负等金融支持政策。一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有效发挥结构性直达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滴灌作用。二是提高金融支持政策便利度,支持中小银行运用大数据进行有效银企对接,疏通传导机制,扩大市场主体受益面。三是开展银行不合理和违规收费检查,引导银行通过主动减免服务费用、规范和限制小微企业贷款收费,向实体经济让利。四是防范金融风险,提高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
要点二
金融部门积极通过降低利率、减少收费、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措施为市场主体减负
今年前7个月,已为市场主体减负8700亿元,包括:
● 降低利率减负4700亿元。其中,LPR下行引导贷款利率下降减负354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发放优惠利率贷款减负370亿元,债券利率下行为债券发行人减负790亿元。
● 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支持政策、中小微企业贷款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两项直达货币政策工具,还有前期的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共减负1335亿元。
● 银行减免服务收费减负2045亿元。
● 支持企业重组和债转股减负大约660亿元。
● 金融部门还通过核销等方式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以自身的财务资源承担了市场主体的成本。
● 金融部门按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为市场主体减负与商业银行的利润变化不是一一对应关系。商业银行贷款收入是贷款利率和贷款数量共同决定的,贷款利率降低后贷款需求会增加,对降低贷款利率造成的收入减少起到抵消的作用,薄利多销。商业银行的利润还取决于资金成本以及不良贷款处置等诸多因素。
8月-12月,金融部门还将继续为市场主体减负大约6000多亿元,预计全年可为市场主体减负约1.5万亿元。
要点三
银行业整体运行稳健 拨备和资本水平充足
● 今年上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利润2.4万亿元,同比下降了12%,主要是由于银行为实体经济减负,以及加大拨备计提力度,前瞻性应对未来不良贷款上升的压力。
● 截至今年二季度,资本充足率14.21%,较年初下降了0.43个百分点,虽然比年初下降了,但是远高于10.5%的监管要求,所以目前没有必要下调监管要求。做生意是要有本钱的,保持资本充足是很重要的,未来即使资本充足率下降,也不能通过下调监管要求来满足,那样做是自欺欺人,而是要有实实在在的、丰富的补充资本的手段。
● 为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增强服务小微企业,服务“三农”的能力,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健全银行资本补充的体制机制,支持银行利用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等创新型的资本工具,多渠道补充资本。推动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补充中小银行资本,深化中小银行改革,健全适应中小银行特点的公司治理结构和风险防控机制。
要点四
货币政策三个“不变”:以更大的确定性来应对各种不确定性
● 单个月份的信贷数据往往受到季节性、金融市场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有一些小的波动是正常的。观察货币政策的松紧程度,要看货币信贷的整体变化趋势。
● 7月银行体系对实体经济发放的贷款新增1.02万亿元,同比多增2135亿元;7月M2和社会融资增速都明显高于去年,M1增速6.9%,是2018年5月份以来的最高点,表明企业经营活跃度上升,稳企业、保就业政策效果逐步显现。同时,贷款结构优化,7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5.4%,创201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7.5%,连续5个月创有统计以来的新高。总体看,货币政策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中国经济出现了积极向好的增长态势,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的力度进一步加大,精准性进一步提高。
● 货币政策需要有更大的确定性来应对各种不确定性,那就是三个“不变”:稳健货币政策的取向不变;保持灵活适度的操作要求不变,既不让市场缺钱,也不让市场的钱溢出来;坚持正常货币政策的决心不变,我们没有采取零利率甚至负利率,以及量化宽松这样的非常规货币政策,因此也就不存在所谓的退出问题。
● LPR和中期借贷便利的点差并不完全固定,体现了报价行报价的市场化特征。未来LPR的走势取决于宏观经济趋势、通货膨胀形势以及贷款市场供求等因素,具体要看报价行的市场化报价。LPR和贷款利率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2020年7月企业贷款利率同比下降0.64个百分点,降幅明显超过同期一年期LPR的降幅,体现了LPR改革疏通利率传导机制的效果。随着LPR改革推动贷款利率下降的潜力进一步释放,预计后续企业贷款利率还会进一步下行。
要点五
数字人民币研发试验工作正稳步推进 没有时间表
● 2017年末,经过国务院批准,人民银行组织部分实力雄厚的商业银行和有关机构共同开展数字人民币体系,即DC/EP。目前,数字人民币研发工作正遵循“稳步、安全、可控、创新、实用”原则,在深圳、苏州、雄安、成都以及未来的冬奥会场景进行内部封闭试点测试,以检验理论可靠性、系统稳定性、功能可用性、流程便捷性、场景适用性和风险可控性。目前数字人民币还没有正式推出,也没有时间表。
要点六
继续坚持国际化、市场化、法制化的原则 主动有序扩大金融业高水平开放
● 大幅放宽外资金融机构准入。彻底取消了银行、证券、基金管理、期货、人身险领域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大幅扩大外资金融机构业务范围,降低资产规模、经营年限以及股东资质等方面的限制。已经有多家外资机构控股境内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多家全球性资产管理机构有意设立外资全资的基金管理公司、设立外资控股的理财公司、参与设立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外资金融机构进入中国的积极性加大,并非撤离的趋势。
● 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全面取消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投资额度限制。放宽境外机构投资者本外币汇出比例限制,在粤港澳大湾区开展“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允许外资机构开展银行间市场债券承销和评级业务,给予外资机构非金融债务融资工具A类主承销商资格,债券市场的境外发行和投资主体不断扩大,会计、税收、交易等配套制度不断完善。启动了沪伦通,A股平稳纳入富时罗素、标普道琼斯指数系列,纳入MSCI因子提高到20%。中国债券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摩根大通旗舰指数,吸引了更多增量配置资金。机构来的多,资金来的也多。
● 取消企业征信评级、信用评级、支付清算等领域的准入限制,给予外资国民待遇。美国运通、万事达卡的境内机构已获批在中国境内开展银行卡清算业务,标普、惠誉在我国境内设立的独资公司已获准开展信用评级业务。
● 人民币国际化呈现良好势头。2020年上半年,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12.7万亿元,同比增长了36.7%,占本外币跨境收付比重的45%,人民币连续8年成为我国第二大跨境收支货币。一季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人民币外汇储备份额超过了2%,比2016年加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SDR)时增长了将近1倍。5月份,中国宝武与全球三大铁矿石供应商实现了首次人民币跨境结算。
历史和实践表明,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金融业对外开放是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继续坚持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主动有序扩大金融业高水平开放。主动有序的意思是,金融对外开放是中国自己的需要,是利益所在,是理性选择,对外开放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高兴或者为了让别人不高兴。中国金融不会因为有外界逼着我们就开放,也不会因为有外界逼着我们就不开放。
要点七
金融支持小微企业政策措施成效显著 首贷小微企业户数增加
● 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发挥好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作用,创新支持普惠小微信用贷款、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政策工具,对普惠小微贷款应延尽延,加大信用贷款投放力度,精准滴灌遇困的中小微企业。
● 人民银行联合银保监会等8部委出台《进一步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督促银行改进内部资源配置和政策安排,完善内部绩效考核评价,推动完善地方融资环境,提升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
● 支持各类供应链平台接入相关票据平台,发布《标准化票据管理办法》,支持中小微企业通过标准化票据融资。
● 印发《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工作指引》,优化政银企融资对接服务,帮助遇困小微企业等主体融资。
● 人民银行积极推动增加小微企业首贷,督促商业银行提高首次从银行体系获得贷款的户数。7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3.7万亿元,同比增长27.5%。前7个月银行新发放贷款户数中新发放首贷户超过167万户,占新发放贷款户数的16%,这个比例比上年末高10多个百分点。
下一步,要继续提高政策的直达性和精准性。一是制定相关政策时要强调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由金融机构独立决策、自担风险、自负盈亏。二是落实好再贷款再贴现以及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精准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符合政策导向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三是会同有关部门利用各种对接平台、信用信息平台和地方协调机制开展多种形式的银企对接活动。四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提升商业银行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
要点八
LPR改革一周年取得显著成效
● LPR的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LPR改革后,由报价行根据自身对最优质客户实际发放的贷款利率水平,在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的基础上加点形成,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2019年8月以来,LPR报价水平逐步下行,今年8月份报出的一年期LPR和五年期以上LPR分别为3.85%和4.65%,改革以来累计下降0.4个和0.2个百分点。
● LPR已经成为金融机构贷款定价的主要参考。2019年12月末,新发生贷款中运用LPR定价的占比已经超过了90%,2020年1月1日开始,金融机构在浮动利率贷款合同中已基本参考LPR定价。2020年3月份启动的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正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有序推进,预计8月底就可以基本完成。
● 货币政策传导效率明显增强,贷款利率实现“两轨并一轨”,贷款利率的隐性下限已经被完全打破了。2020年7月份的贷款利率低于过去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地板价的占比已经达到了40.2%,比改革前2019年7月提高了3.4倍。银行内部定价机制进一步完善,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也已经慢慢以LPR作为主要参考。随着贷款利率隐性下限被完全打破,利率传导效率明显提升,带动了银行外部贷款定价“两轨并一轨”。
● 对存款利率市场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LPR改革推动贷款利率明显下行,为了与资产收益相匹配,近期银行各个期限的实际存款利率也有所下降,中长期存款利率的下降幅度更大。2020年7月,三年期和五年期存款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3.68%和3.72%,分别较上年末下降4个和34个基点。2020年7月,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大额存单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2.49%和2.72%,较上年末下降了45个和33个基点。货币市场基金收益率已经降到1.5%以下,低于一年期的存款基准利率。
● 促进金融结构优化。LPR改革打破了贷款利率隐性下限后,商业银行给大企业的贷款利率就会降低,商业银行“傍大款”的好处就越来越少了,他们就会去和小微企业做生意,为小微企业服务。小微企业融资实现“量增、面扩、价降”,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7.5%,普惠小微贷款平均利率比上年末下降了0.8个百分点。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深化LPR改革,进一步优化LPR传导机制,督促金融机构更好地将LPR内嵌入贷款FTP曲线中,增强贷款内外部定价与LPR的联动性。着力完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健全以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为短期政策利率和以中期借贷便利利率为中期政策利率的央行政策利率体系,促进市场利率围绕作为中枢的央行政策利率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