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号

我国绿色金融迎政策"窗口期" 碳中和债券注入新活力
金融观察 2021年3月19日 15:27:00  阅读量:57741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者按:由我国发起成立的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18日在京举办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成果发布暨研讨会。会议发布了中国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2030年能源电力发展规划及2060年展望等研究成果,在国内首次提出通过建设中国能源互联网实现碳减排目标的系统方案。

  与此同时,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助力,我国绿色金融正迎来政策“窗口期”。3月18日,上海清算所支持国家开发银行面向全球投资者发行“碳中和”专题“债券通”绿色金融债券。专家表示,碳中和债券作为创新品种,为绿色债券市场发展注入新活力。在政策的部署和支持下,再加上碳中和债对发行人有一定的形象宣传效应,预计年内碳中和债发行量将大幅扩容。

  我国将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

  据央视报道,昨天(3月18日),由我国发起成立的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发布了《中国2030年前碳达峰研究》、《中国2060年前碳中和研究》等三项报告。

  研究报告提出,中国能源互联网实质是“智能电网+特高压电网+清洁能源”,是清洁能源在全国范围大规模开发、输送和使用的基础平台,是清洁主导、电为中心、互联互通的现代能源体系。构建中国能源互联网,全社会碳减排边际成本约260元每吨,远低于700元每吨左右的全球其他减排方案。

  研究报告还表示,通过中国能源互联网建设促进碳达峰碳中和总体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30年前尽早达峰,2025年电力率先实现碳达峰;第二阶段是2030到2050年加速脱碳,2050年电力实现近零排放;第三阶段是2050到2060年全面中和,力争2055年左右全社会碳排放净零,实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

  北京青年报报道称,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明确今年要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3月15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也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场大考”,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积极应对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大考,是新能源汽车以及整个新能源产业不可推卸的重大责任。发展新能源汽车已被确定为推进节能减排的重点,其中一方面是推进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特别是推进电动化与网联化、智能化并行发展;另一方面是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核心都是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倒逼新能源汽车生产和消费低碳化,努力接近并最终达到“净零排放”。

  另据经济参考报报道称,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助力,我国绿色金融正迎来政策“窗口期”。3月18日,上海清算所支持国家开发银行面向全球投资者发行“碳中和”专题“债券通”绿色金融债券。本期债券期限3年,发行规模不超过200亿元。据悉,这是我国首单获得国际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贴标认证的“碳中和”债券,也是目前全市场发行规模最大的专项用于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绿色债券,募集资金将用于风电、光伏等碳减排绿色项目,将有效推动电力系统脱碳,实现能源系统跃迁。

  对此,中证鹏元评级研究发展部分析师高慧珂表示,碳中和债券作为创新品种,为绿色债券市场发展注入新活力。在政策的部署和支持下,再加上碳中和债对发行人有一定的形象宣传效应,预计年内碳中和债发行量将大幅扩容。

  事实上,绿色债券的创新只是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已取得显著成效,产品种类不断增多,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指数、绿色基金等。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近12万亿元,存量规模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8132亿元,居世界第二。

  “碳中和”金融创新骤然升温 投资机构配置踊跃相关债券

  据21世纪经济报道称,随着中央“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持续推进,金融机构围绕碳中和的金融创新骤然升温。

  “除了探索发行基于碳中和的资产支持证券化产品与绿色债券,我们正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进一步拓宽绿色信贷服务对象。”一家银行对公业务部门主管向记者透露,以往他们针对绿色信贷服务对象的界定,主要看企业是不是符合清洁能源或环保领域范畴,如今银行高层正考虑将一些采取环保措施减少碳排放的传统化工企业纳入绿色信贷扶持范畴,但前提是这些化工企业必须提供足够资料证明相关环保措施能达到碳排放减少预期。

  此外,他们正引入第三方权威机构,全方位地评估各个行业投入产出与能源消耗的相关性高低,更加精准地计算各行业绿色项目信贷融资所对应的碳减排幅度是否在合理区间,持续优化碳中和绿色项目的认定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多家银行正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从而围绕碳交易研发针对性的金融创新服务。

  近日,恒生电子披露,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将采用创新型的“双城”模式,即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负责交易,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负责注册登记。当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正处于平稳试运行阶段,将满足竞价交易、协议转让、有偿竞买等主要交易模式,支持碳交易、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用能权、排污权市场等多市场、多品种、多交易模式的灵活扩展。

  “春节以来,我们正围绕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研发相应的金融创新品种,包括基于碳交易的融资,以及如何帮助环保企业通过碳交易更便捷地获得融资等。”一家银行绿色金融业务部门负责人向记者透露。此外他们正协助部分电力企业开设基于碳交易的资金结算账户与融资账户,帮助他们更高效地使用资金完成碳交易,推动国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更快发展。

  在众多银行机构积极推进碳中和金融创新同时,众多国内投资机构则纷纷加大“碳中和”领域的投资布局。

  “除了增加碳中和与环保技术研发上市公司的股票配置,我们正重新评估一些民企国企债券的投资价值。”一位国内大型私募基金债券交易员向记者透露,以往,一些信用评级较低的民企国企信用债不会被纳入投资范畴,但在各部门加大碳中和政策扶持力度下,部分涉及碳减排与环保清洁技术研发领域的民企国企信用债正迎来价值重估的机会。

  究其原因,若这些民企国企因“碳中和”而获得金融机构更大的信贷支持,相应的债券违约几率会骤然走低,无形间给这些信用债平添了更高的“增信”。

  多位国内大型投资机构资产配置部负责人坦言,随着加码碳中和债券的投资机构日益增加,市场对这类债券或资产证券化产品投资价值的判断将会变得更加“专业”。


金融号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金融号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用户违规操作举报电话:86-10-68060420,举报邮箱:zgjrw2010@126.com。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友情链接
72小时点击排行
一周点击排行
备案 京ICP备07028173号-1
Copyright 2002-2020 financeu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金网投(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资产控股:亚洲金控投资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