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号

《中国金融》|马天禄:金融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探索
中国金融网 2023年8月23日 18:49:39  阅读量:56671

作者|马天禄「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行长」

文章|《中国金融》2023年第16期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对金融支持提出了新要求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效率更高、功能更强、更有支撑力、更加安全的现代化金融体系。

坚持以实体经济为重,需要金融更加聚焦于支持高端创新引领。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意见》,明确把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创新力和引领力不足是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的突出短板,亟须统筹产业、金融、财政等各方力量,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自主创新能力。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重要指示要求,重庆正着力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以高端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特征日益清晰,必然催生越来越多的智能化、高端化融资需求。这也将倒逼金融部门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先进制造业集群金融供给,提升科技创新专业化服务水平。

坚持三次产业融合发展,需要金融更加聚焦于产业链供应链提档升级。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飞跃发展,极大地提升了跨产业、跨行业、跨领域的交叉融合和相互渗透能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已是当今世界产业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和重要发展方向。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不仅是新发展格局下提高产业资源利用效率的需要,更是应对百年之未有大变局、增强产业体系综合竞争力的需要。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如何进一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提升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是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所面临的重要课题。金融业应坚持以变应变,加快解放思想,将供应链的金融思维尽快融入各项金融活动之中,以链式金融构建完善产业链“生态圈”,助力实现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金融链的深度融合。

坚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金融更加聚焦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传统产业加快改造升级,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直接关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其中,绿色化转型是传统产业升级的重点方向。2016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赴重庆,对重庆绿色发展导航定向,要求“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重庆是我国历史悠久的重工业基地,有色、钢铁、化工等传统产业绿色转型任务艰巨。这需要金融业聚焦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主攻方向和支持重点,统筹推进存量产业绿色低碳升级改造和新建项目的绿色融资需求,将绿色金融“三大功能”和“五大支柱”落到实处,夯实重庆发展的绿色底色,做足经济的高质量成色。

坚持开放合作,需要金融更加聚焦于服务产业体系高水平开放。更加开放、更加强调合作共赢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特征,也是现代产业体系区别于传统产业体系的重要特点。党的二十大报告已经对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更加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更加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高水平参与国际循环,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提升国际话语权和竞争力。当前,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国家战略推动下,重庆对外开放合作迎来了新机遇。重庆金融业要紧抓机遇期,发挥重庆自贸试验区、中新金融合作等各类开放平台功能,着力推动内陆金融开放高地建设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协同联动,助力西部金融中心建设迈向更高层级。

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需要金融更加聚焦于防范和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久久为功。如果脱离产业基础和实际,一味贪大求洋,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就很可能陷入“路径依赖”和“低端锁定”的困境。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过程中,金融部门需要统筹协调稳进增效、除险清患、改革求变、惠民有感等各方面关系,坚持需求导向,动态跟踪和服务现代化产业升级发展的金融需求,不应轻举冒进、为创新而创新;需要尊重产业发展规律,确保金融发展和产业发展相匹配,避免跟风式、拍脑袋式的大干快上。

金融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庆探索

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切实把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重要抓手,严格对照“五个坚持”,探索构建金融支持“五大体系”,运用“五种思维”,在增强创新引领、推动产融协同、促进产业链升级、落实绿色低碳转型、构建开放安全的现代化金融体系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构建科创金融体系,发挥金融支持创新驱动发展作用。紧盯现代制造业产业集群金融需求,持续开展货币政策工具支持科技创新专项行动。推广“再贷款+科创贷、专精特新贷”“再贴现+科票通”等专项产品,撬动发放知识价值信用贷款等信用类及知识产权类贷款,加大对“满天星”软件企业和创新平台、创新人才的针对性金融服务,支持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和两江协同创新区发展。引导设立专项基金,鼓励金融机构支持以企业为主体打造协同创新研发联盟。重庆市通过组建2000亿元规模产业投资母基金,以大基金链接大资本、培育大产业,推动产业、科技与资本有效连接、双向赋能。不断深化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白名单”融资对接机制,持续开展高新技术企业首贷“破冰”行动,强化科技创新、设备更新改造再贷款撬动作用,为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截至2022年末,重庆“专精特新”企业贷款、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17.3%、16.1%、12%。投向仪器仪表制造业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高技术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近四年年均增速分别为50.8%、34.2%,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构建产融协同发展体系,支持产业链供应链发展。充分发挥供应链金融的稳链、保链、强链作用,以全市制造业领军企业、产业链核心企业为重点,实施制造业“一链一品”和产业园区成套金融服务。结合“1+5+N”金融服务港湾,开展供应链融资主办行服务,加大再贴现支持,便利链主和领军企业票据跨省流通;推动商业银行与产业园区深度合作,做好产业园区配套金融服务,提供合理充裕的授信和针对性强的成套服务方案,支持园区建设和企业引进培育。结合企业梯次培育机制,构建全产业链金融服务体系,向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制造业等产业提供上市、发债、信贷、基金股权投资、担保等全方位金融服务,全面支持主导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截至2022年末,全市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长21.1%,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增长26%,科技型企业融资增长11.5%。

构建绿色金融体系,促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2022年8月,重庆成功获批成为全国首个全省域覆盖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为重庆绿色金融改革发展注入“强心剂”。紧紧围绕“三大功能”和“五大支柱”,重庆金融业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绿色低碳转型能力。加速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出台11项地方或团体标准。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基本“全覆盖”,推动市财政和19个区县出台绿色贷款财政奖补政策。加大绿色金融数字化转型,成功开发“长江绿融通”绿色金融大数据综合服务系统,大力提高绿色金融数据统计、绿色项目智能识别、环境效益测算和碳核算、绿色项目银企对接等效率。建立碳排放权抵(质)押登记管理系统和信息共享机制,推进基于碳减排支持工具的碳账户试点。启动绿色金融示范工程建设,探索绿色金融与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能源、绿色制造的融合新路径。截至2022年末,重庆绿色贷款余额超5200亿元,是2019年初的2.9倍,占各项贷款比重10.4%,较2019年初提高4.9个百分点;绿色债券余额超420亿元,是2019年初的3.2倍,有力地支持了重庆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和平稳有序转型。

构建金融开放体系,服务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聚焦金融开放,高质量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和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等开放平台,常态化举办中新金融峰会。统筹推动中新金融、自贸区金融、服务业扩大开放改革创新,落地全国首笔陆海新通道贷、中越铁路首笔“一单制”数字提单融资、首笔境外自然人投资OTC上市企业等创新业务。2022年实现跨境融资14亿美元,累计实现跨境融资192亿美元、带动中西部省区市赴新融资逾65亿美元。发行西部地区首单基础设施REITs融资48亿元。重庆跨境金融服务平台场景应用已上线7个应用场景,累计便利企业贸易融资和结算373亿美元。2022年重庆跨境人民币实际收付结算金额首次突破3000亿元,同比增长67.9%,较10年前增长近12倍。

构建风险防控体系,防范和化解重大金融风险隐患。持续深化宏观审慎管理理念,开展宏观审慎压力测试,逐步扩大宏观审慎管理覆盖领域,防范金融体系顺周期波动和风险跨市场、跨部门传染。运用人民银行评级和稳健性现场评估等手段,强化金融机构风险的监测、评估和预警机制,提升风险早期纠正效能。坚持靶向施策,推动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重点任务和责任清单落地落实,稳妥处置房地产、债券、重点企业、单体机构等风险。“一企一策”化解重点企业债务风险,分类处置重点企业信用风险,有力协调帮扶重点困难企业续贷增贷,大型重点问题企业债务风险全部管控到位,全市高风险银行实现“清零”。国务院办公厅连续两年对重庆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工作成效给予肯定。

金融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进一步思考

下一步,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将紧紧围绕党中央要求,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同金融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进一步运用“五种思维”,努力在支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扎实成效。

运用创新思维,促进科创金融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以进一步申报创建科创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为抓手,紧密围绕“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金融需求,进一步加强信贷、债券、基金、担保等政策联动,强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科技成果转化、专精特新企业等重点领域金融供给,继续支持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开展金融产品创新,持续提升科技金融服务水平。加大货币政策工具的定向支持作用,用好“再贷款+科创贷”,引导金融机构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重点产业行业“卡脖子”技术攻关和重大技术装备研发等关键领域,加大信用贷款、中长期贷款、投贷联动等产品创新,定向支持科技创新型企业技术研发、设备引入等融资需求。

运用数字思维,促进供应链金融服务能力提升。深化“一链一品”和产业园区成套金融服务体系,继续推广农业产业链金融链长制。持续迭代完善“1+5+N金融服务港湾”、“1+2+N货币政策到村”基地建设和长江“渝融通”等线上金融服务综合平台功能,运用数字化思维,以整体智治为引领,加速构建完善供应链金融信息化体系,加力提升金融服务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水平和能力。强化金融部门与政府相关主管部门、产业园区、核心龙头企业的信息共享力度,着力实现上下游企业名录、资金流、贸易流和物流等关键数据集成,便利金融机构为产业链条提供组合金融服务。引导鼓励金融机构依托信息化手段,将单个企业嵌入供应链网络中进行考察,并建立智能化的供应链成员筛选机制进行贷款审查、风险评估,切实降低风险和成本。在此基础上,针对产业链条不同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存在的差异化金融服务需求,打造全产品、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

运用绿色思维,紧密围绕绿色金融“三大功能”和“五大支柱”,紧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逐条逐项推动《重庆市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总体方案》落地落细,切实服务产业低碳转型。坚持问题导向,建立完善跨区域、跨部门、跨机构的“责任制+清单制+路线图+政策评估”协调推进机制,督促引导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坚持需求导向,持续完善“长江绿融通”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功能,深化各部门、各机构绿色低碳信息服务平台的互联互通和协同创新。推进建立完善转型项目(企业)库,打造金融服务绿色低碳示范工程,争取更多绿色金融政策在渝先行先试,更多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落地扩面。优化完善企业碳账户管理制度。加强财政金融联动,延续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等政策工具。深化川渝、中新等绿色金融合作交流。

运用开放思维,打造内陆金融开放新高地。紧扣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战略部署,深入开展更高水平贸易投资人民币结算便利化试点,鼓励本地金融机构和企业与周边国家(地区)、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议》)区域内贸易投资人民币结算,进一步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便利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跨境结算,加强物流与交通、制造、商贸等产业联动融合,完善展示展销、物流仓储、分拨中转、金融服务等配套服务。用足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企业外债便利化试点、股权投资基金跨境投资试点等政策,便利企业开展跨境融资。进一步丰富外汇衍生产品和服务,扎实做好“区块链+跨境金融”创新试点,拓展西部陆海新通道等跨境金融服务平台场景建设。提升要素跨境流动便利化水平,建立与东盟国家间金融贸易合作,扩大跨境供应链和物流金融场景应用范围,鼓励跨境电商企业开展B2B、B2C业务,促进资源共享、产业互补、项目联动。

运用底线思维,维护现代产业发展的良好金融生态环境。不断完善重大风险点清单管理、重大风险问责等机制,进一步强化中央驻渝金融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密切配合,继续加强财政、金融、产业政策的协调联动,精准有力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督促指导辖区金融机构切实抓好落实,在切实防范金融风险、改善金融营商环境的同时,为地方经济和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保障。强化金融风险防控协调联动,持续加强房地产市场、大型问题企业、要素交易市场等重点领域金融风险分类精准防控,巩固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成果,持续推进虚拟货币、地下钱庄、非法炒汇等各类非法金融活动治理,筑牢区域金融安全防线。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友情链接
72小时点击排行
一周点击排行
备案 京ICP备07028173号-1
Copyright 2002-2020 financeu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金网投(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资产控股:亚洲金控投资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