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网首席金融观察员 金眼 中国金融网版权图片
在全球经济格局不断调整的当下,中国资本市场正成为全球资本瞩目的焦点。到中国市场寻找优质投资机会,已逐渐成为全球资本的一致选择,一场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密集型 “包围” 正在悄然上演。
进入 2025 年,中国资产在全球资本市场大放异彩。港股、A 股以及在美上市的中概股走势强劲,截至 2 月 17 日,恒生指数 2 月 4 日以来上涨 11.89%,创业板指数同期上涨 7.89%;截至 2 月 14 日,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 2 月 4 日以来涨幅达 12%。高盛研报显示,今年全球对冲基金一直在大幅买入中国股票。富途数据表明,多只中国股票 ETF 规模较去年年底显著增长,截至 2 月 14 日,中国海外互联网 ETF - KraneShares 规模达 78.04 亿美元,较去年年底增加 23.9 亿美元;3 倍做多富时中国 ETF - Direxion 资产规模为 21.98 亿美元,增加了 6.97 亿美元;中国大盘股 ETF - iShares 资产规模为 79.48 亿美元,较去年年底增加 6.81 亿美元 。
借 “基” 加码中国资产成为众多外资机构的投资计划。法国巴黎银行调查显示,近 7% 的受访者(调查对象为掌管 1.4 万亿美元投资的 229 名对冲基金资产配置者)表示计划在 2025 年增配以中国资产为主的基金。国内多家私募也透露,近期与外资机构沟通频繁,外资对中国资产兴趣大增,部分早在去年年底就积极申购国内主观多头策略私募基金。
外资机构不仅在资金上加大投入,还积极开展调研,深入挖掘中国市场的投资机会。今年以来,阿布达比投资局、安联环球、汇丰、景顺、施罗德、德意志银行、法国巴黎银行等知名外资机构频繁现身 A 股上市公司调研名单。阿布达比投资局调研了芯原股份、奥普特等多家公司;安联环球投资调研了芯原股份、奥普特等八家公司;汇丰环球投资调研了澜起科技和石头科技等。
与此同时,外资私募基金管理人加快新产品备案节奏。英国量化巨头宽立资本旗下的宽立(上海)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首只产品于今年 1 月 24 日完成备案;全球知名对冲基金英仕曼旗下的英仕曼(上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也在 1 月备案了新产品。部分海外大型中国股票基金早在去年 12 月就大举加仓中国头部企业,如摩根资产管理旗下的 JPMorgan Funds - China Fund A 加仓中国平安幅度高达 86.41%,还加仓了招商银行和阿里巴巴;欧洲资管巨头安联投资旗下的 Allianz Global Investors Fund - Allianz China A Shares 基金加仓紫金矿业,幅度为 24.69% 。
在投资机会的选择上,科技与消费成为外资配置中国资产的重点方向。摩根士丹利基金认为,AI 领域景气度极高,DeepSeek 推出后,海外科技公司在 AI 模型领域的进展将促进 AI 应用快速落地,进而拉动算力需求。此外,具备 “出海” 能力的公司、高端制造以及受益于国内消费刺激政策的汽车、家电、消费电子等也值得关注。
富达基金投资主管聂毅翔关注受到政策扶持的科技、高端制造、消费和医疗保健等行业,尤其看好科技创新和内需方向。他认为中国科技和先进制造业在全球竞争力强,且人均 GDP 增长将提升消费需求空间。同时,红利资产、银行等金融类资产,煤炭、石油等周期类资产,以及交通运输、电信运营和仓储物流等板块也具备配置价值。摩根资产管理中国副总经理兼投资总监杜猛则重点关注锂电、工程机械、消费电子和半导体等行业,这些行业当前估值合理,且已出现满产、涨价现象,预示着行业竞争格局优化 。
全球资本密集布局中国资本市场,背后有着多重原因。一方面,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和潜力,稳增长增量政策逐步推出并显效,为资本市场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另一方面,DeepSeek 的一鸣惊人以及机器人行业的蓬勃发展,彰显了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实力,吸引了全球资本的目光。
这一趋势对中国资本市场影响深远。大量外资流入将增加市场资金供给,提升市场活跃度,推动资本市场进一步发展。同时,外资的投资理念和方法也将对国内市场产生积极影响,促进市场更加成熟和规范。但也需注意,外资的大规模流动可能带来市场波动,需要加强监管和风险防范。
全球资本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密集型包围,既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成果的认可,也为中国资本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中国资本市场应抓住机遇,不断完善自身建设,在全球经济舞台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