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网首席金融观察员 金鉴
在金融领域的发展进程中,银行卡作为重要的支付工具,其存量规模的变化一直备受关注。央行发布的《2024 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我国银行卡存量规模增速放缓,这一现象值得深入剖析。
增速放缓的数据呈现
截至 2024 年末,全国共开立银行卡 99.13 亿张,同比增长 1.29%,与 2023 年相比,增速明显放缓。从近五年的数据来看,银行卡存量规模虽持续上升,但增长的步伐逐渐变小。借记卡作为银行卡的主要类型,截至 2024 年末有 91.86 亿张,同比增长 1.84%,其增速同样低于 2023 年。人均持有银行卡数量虽从 2023 年有所上升,达到 7.04 张,但增速也不及 2023 年。
信用卡的情况更为显著,存量规模已连续三年下降。2024 年末,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 7.27 亿张,同比下降 5.14%,与 2023 年相比,存量减少 4000 万张,降幅为近三年最大。从环比角度看,与 2022 年第三季度的 8.07 亿张相比,已连续九个季度下降,数量减少 8000 万张。
背后原因深度剖析
政策导向与市场规范:早在 2022 年 7 月,原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对信用卡业务进行多方面规定。银行积极响应,持续开展 “沉睡卡” 清理风暴。这一政策举措虽旨在规范市场,但也直接导致了部分银行卡被清理,使得银行卡存量规模增速放缓。
消费观念与金融环境变化:随着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发展,消费者的金融选择日益丰富。互联网金融产品、第三方支付工具等不断涌现,它们以便捷、高效的服务吸引了大量用户,对传统银行卡业务形成冲击。消费者在支付和理财时,不再仅仅依赖银行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银行卡的开卡量和使用频率。
经济形势与信用风险考量:近年来,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增加,消费者对自身信用风险的管理更加谨慎。信用卡逾期问题愈发凸显,2024 年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 1239.64 亿元,较 2023 年大涨 26.32% ,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占比为 1.43%,较上年末增加 0.3 个百分点。银行在发卡时也更加谨慎,加强了对申请人的信用审核,这也抑制了信用卡发卡量的增长。
带来的影响与挑战
对银行业务的影响:银行卡存量规模增速放缓,意味着银行传统的银行卡业务拓展面临瓶颈。银行需要重新审视业务策略,加大创新力度,提升服务质量,以吸引和留住客户。在信用卡业务方面,银行需加强风险管理,优化信用卡权益,提高信用卡的使用价值。
对支付市场格局的影响:这一变化也促使支付市场格局发生调整。第三方支付机构在便捷支付领域的优势进一步凸显,它们可能会加大市场拓展力度,争夺更多的市场份额。而银行则需要加强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合作与竞争,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和业务增长点。
应对策略探讨
创新业务模式:银行应积极创新银行卡业务模式,推出更多个性化、差异化的金融产品。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为客户提供精准的金融服务,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开发与消费场景紧密结合的银行卡产品,提高银行卡的使用频率和附加值。
加强风险管理:针对信用卡逾期问题,银行要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持卡人的信用评估和风险监测。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风险。通过加强风险管理,降低信用卡逾期风险,提高银行资产质量。
拓展合作领域:银行应加强与第三方支付机构、互联网企业等的合作,拓展业务领域。共同开展移动支付、跨境支付等业务,实现优势互补。通过合作,提升银行的市场竞争力,适应支付市场的变化。
我国银行卡存量规模增速放缓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银行和相关金融机构需要冷静思考,积极应对,通过创新和合作,在新的市场环境中找到发展的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