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网首席金融观察员 汗青
当上交所调研组踏入联影医疗的智能制造车间,这场跨越百企的深度对话已超越常规调研的范畴。在民营经济座谈会释放强烈政策信号后,资本市场以"开年即冲刺"的姿态启动的这场行动,实则是中国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关键落子——它可能成为撬动民营企业上市新浪潮的支点。
资本市场的"供给侧改革"
上交所百家民企调研计划背后,暗含着资本市场的深层逻辑重构。当前沪市1248家民企占据半壁江山,但相较于注册制改革后年均200家的新增上市速度,民营资本与资本市场的对接效率仍存提升空间。调研行动本质是资本市场的"供给侧改革",通过精准对接企业需求,重构上市服务生态链。
这种转变在调研方法论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不同于过往的问卷调查或会议座谈,此次调研直击"企业最大挑战"与"资本市场工具应用"两大核心命题。当交易所人员出现在华勤技术的研发实验室,或与士兰微工程师讨论芯片流片成本时,资本市场的服务边界正从发行审核向全生命周期管理延伸。
上市潮的"催化剂效应"
调研行动的潜在价值,在于可能催生民营企业上市的"链式反应"。联影医疗上市后市值突破千亿的示范效应,叠加交易所的贴身服务,正在重塑民营企业家对资本市场的认知。数据显示,沪市近三年新增上市企业七成为民企,这种趋势在调研引发的政策优化下可能加速。
更深层的变革在于融资工具的创新突破。科创板创设的第五套上市标准已助力15家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登陆资本市场,此次调研或将催生更多定制化融资工具。对于面临转型压力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可转债与REITs的组合使用方案;对集成电路设计公司,知识产权证券化的探索——这些都可能成为点燃上市热情的"燃料"。
破局关键:从政策到生态
真正的上市浪潮不会仅因调研而兴起,关键在于能否构建支持民营经济的资本市场生态。当前民企面临的双重困境在于:一方面,传统制造业企业受制于市盈率估值体系,难以获得与其技术储备匹配的估值;另一方面,新兴科技企业面临研发投入与盈利周期的矛盾。
上交所的破题思路正显现端倪:在调研基础上建立"产业-资本"数据中台,将分散在80余次消费领域调研、300余家企业走访中的痛点转化为政策工具包。例如针对民企普遍反映的股权激励税费问题,可能推动税收政策优化;针对"硬科技"企业估值难题,或引入全生命周期估值模型。
这场始于调研的行动,终将指向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回归。当交易所从"守门人"转型为"赋能者",当上市不再是终点而是价值创造的新起点,中国民营经济的资本叙事或将翻开新篇章——这或许才是真正的新浪潮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