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杂志首席金融观察员 大河 中国金融网版权图片
2025年开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呈现显著反弹趋势。2月24日,离岸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盘中升破7.23关口,创下自2023年11月底以来的新高;在岸人民币同步攀升,美元指数则跌至近两个月低位。这一走势不仅反映出国际货币市场的周期性调整,更深层次地映射出中国经济的结构性优化与全球资本对中国长期发展逻辑的认可。
经济基本面支撑汇率,政策工具箱释放积极信号
人民币的升值并非单一市场波动的结果,而是中国宏观经济韧性在汇率层面的投射。2025年初,中国经济多项指标超预期:制造业PMI连续回升,消费市场加速回暖,出口领域在复杂国际环境下保持稳定。与此同时,财政部于2月19日在香港成功发行125亿元人民币国债,认购倍数达2.86倍,其中30年期国债发行利率仅为2.37%。这一低利率水平下的高认购热度,表明国际机构对中国主权信用和长期增长潜力的高度信任,进一步夯实了人民币资产的避险属性。
国际资本流向重构:从“美元霸权”到“多元配置”
当前全球资本流动呈现显著变化。彭博社数据显示,过去一周亚洲新兴市场(除中国外)股票获外资净流入超7亿美元,但这一趋势与人民币的强势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市场的资本吸引力更具“质量优势”。一方面,美联储加息周期接近尾声,美元资产的套利空间收窄;另一方面,中国资本市场开放政策持续推进(如扩大债券通、优化QFII机制),叠加A股估值处于历史低位,促使国际投资者重新平衡资产配置。人民币汇率的走强,实质上成为全球资本用“真金白银”对中国经济投下的信任票。
美元周期拐点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协同效应
美元指数的持续回落(创近两月新低)标志着全球货币体系正经历深刻变革。在去美元化浪潮下,人民币凭借稳定的币值、完善的跨境支付系统(CIPS)及大宗商品人民币结算的突破,逐步成为多极货币体系中的重要一极。此次人民币升值恰逢中国加速推进“一带一路”沿线本币结算、与中东国家深化能源合作等战略举措,显示人民币国际化已从“规模扩张”转向“功能深化”阶段。国际投资者对人民币资产的配置需求,正在从“交易性持有”转向“战略性储备”。
长期视角:汇率稳定背后的发展逻辑
人民币汇率的强势表现,本质上是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货币表征。相较于部分新兴市场依赖短期资本流入推动汇率升值,中国更注重通过产业升级(如新能源、高端制造)、内需扩张和制度型开放构建长期竞争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报告预测,2024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仍将超30%,这一基本面的确定性为人民币汇率提供了“压舱石”。
超越短期波动的价值重估
当前人民币汇率的走强,既是市场对中美经济周期错位的即时反应,更是全球资本对中国经济转型成果的再定价。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及绿色经济体系的完善,人民币资产的价值锚定正从“规模优势”转向“质量溢价”。这一过程中,汇率的双向波动将成为常态,但其长期升值动能将始终与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