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天工”机器人。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金透社4月19日 | 4 月 19 日上午 7 点 30 分,随着清脆的枪响,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赛事于北京亦庄震撼开跑。这一创举,让人类马拉松运动员与充满科技感的人形机器人 “跑者” 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共同奔赴 21.0975 公里的征程,场面仿若科幻大片照进现实,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比赛现场热闹非凡,不到 8 点,大兴区文博大桥附近路口就聚满了带着孩子前来等候的家长们。作为比赛的 9 公里标志点位,这里承载着大家对机器人 “选手” 的好奇与期待。赛道上,“大高个” 机器人身高达 1.8 米,迈着矫健步伐;“小萌娃” 机器人憨态可掬,模样惹人喜爱。这些机器人来自全球各地的企业、科研院所、俱乐部及高校,它们代表着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顶尖水平。
此次比赛采用人机共跑赛道模式,人类选手与机器人赛道共用却分属不同赛区,这给机器人带来极大挑战。它们不仅要应对复杂的开放环境,像起伏的坡道、频繁的转弯,还要适应多样地面状况,解决通信难题,而这在全球范围内尚无先例。但众多机器人团队迎难而上,如 “天工队” 的技术负责人郭宜劼介绍,为了让机器人在比赛中有出色表现,他们在仿真环境中不断探索,提升机器人关节力矩和转速,提高其对自身与环境状态的估计能力,增强稳定性,还优化跑姿,使其更自然。目前,“天工” 人形机器人峰值速度可达每小时 12 千米,平均速度每小时 10 千米。
为助力机器人顺利完赛,赛事主办方贴心布局。赛道沿线设置多个补给站,提供电池更换、机器人维护及数智医疗等后勤保障。比赛规则也充分考虑机器人特性,允许参赛团队在过程中更换电池,甚至可通过更换机器人以接力形式完成全程。除了传统的冠亚季军奖项,赛事还设立完赛奖、最优耐力奖等系列奖项,以及科技创新研发奖励,激励着各团队不断突破技术瓶颈。
10 时 11 分,激动人心的时刻来临,机器人选手 “天工 Ultra” 风驰电掣般冲过终点线,用时 2 时 40 分 42 秒,成为全球首个完成半马的机器人。它的成功完赛,是其研发团队智慧与汗水的结晶,也为整个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注入了一剂 “强心针”。
这场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马拉松,不只是一场竞技比赛,更是科技创新的 “试炼场”。它全方位检验了机器人在运动控制、环境感知和能源管理等核心技术能力,推动着人形机器人技术不断向前发展,向着更智能、更稳定、更贴近人类生活的方向大步迈进,开启了人机协同竞技的崭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