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号

“存款换实习” 事件,兴业银行被架在了火炉上!
金透社 2025年5月27日 18:25:24  阅读量:60087

金透财经 | 陈堃  中国金融网版权图片

近期,兴业银行私人银行部推出的 “2025菁英实习计划” 在舆论场引发轩然大波。该计划规定,非私行客户新增行外资金1000万元以上、存量私行客户新增500万元以上,即可为子女解锁摩根大通、中金资本、谷歌、微软等34家顶级企业的实习资格,且资金在实习期间需冻结于指定账户。这一操作不仅将兴业银行推上风口浪尖,更让公众对金融机构的合规性、教育公平性等问题展开深刻反思。

事件风暴眼:明码标价的 “金票” 与名企的撇清

计划细节与资金绑定。根据兴业银行部分地区私行中心确认,该计划由总行主办,提供40个名额,包含线上线下实习机会并出具实习证明。参与条件直白且严苛:非私行客户需新增1000万元行外资金,存量私行客户需新增500万元,且 “实习期内资金不得转移”。这种将金融资产与稀缺实习资源直接挂钩的做法,被网友直指为 “明码标价的钱权交易”。

名企的否认与争议。事件曝光后,字节跳动、部分券商等被提及企业迅速撇清关系。字节跳动招聘官方账号声明 “不存在为兴业银行大数额储户子女提供实习岗位的情况”,某头部券商也明确表示 “招聘仅通过公司官方渠道,第三方推荐不实”。然而,摩根大通、中金资本等企业尚未作出明确回应,留下想象空间。这种 “银行宣称合作、企业否认参与” 的矛盾,进一步加剧了事件的复杂性。

行业潜规则:私人银行的 “二代经济”

从隐蔽到公开的资源置换。事实上,私行为高净值客户子女提供实习机会并非孤例。2023年7月,中信银行某分行曾举办私人银行暑期英才实习营,邀请近40位客户子女参与。业内人士透露,此类活动被称为 “与‘二代’建立情感链接” 项目,银行通过搭建稀缺资源网络,满足客户子女职业发展需求,从而增强客户黏性。但将实习机会作为吸储筹码并公开宣传,兴业银行此举在国内私人银行圈实属罕见。

业务压力与转型困境。兴业银行的激进操作与其零售转型困境密切相关。尽管素有 “对公之王” 之称,但近年来其对公业务持续受挤压,信用卡不良率高达 3.64%,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019年启动的 “向招行看齐” 零售转型成效有限,私行业务成为其重点突破领域。截至2025年4月,兴业私行客户数超8万户,管理资产规模突破1万亿元,但在激烈竞争下,不得不通过 “非常规手段” 维系客户。

法律与伦理争议:冻结条款与公平底线

资金冻结的合法性博弈。争议焦点集中在 “实习期内资金不得转移” 条款。四川聚仁德律师事务所于全律师认为,这属于附条件的储蓄合同,储户可自主选择是否接受,未违背 “存款自愿” 原则。但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熊超律师指出,该条款实质是变相冻结资金,违反《商业银行法》关于取款自由的规定。这种法律层面的分歧,暴露出金融服务创新与监管规则之间的灰色地带。

教育公平的撕裂与阶层固化。对于普通家庭而言,名企实习机会是打破阶层壁垒的重要通道。数据显示,某头部投行暑期实习录取率不足 1%,而超过 60% 的名企实习岗位依赖 “内推”。兴业银行的操作将这种 “潜规则” 公开化,使得财富成为获取机会的直接筹码。正如中国青年网评论指出,“当实习机会被资本贴上价签,寒门学子的上升通道将愈发狭窄”。

破局之路:监管介入与行业自律

监管需划定清晰边界。面对此类争议,监管部门需尽快明确规则。一方面,应厘清 “增值服务” 与 “变相揽储” 的界限,防止金融机构利用灰色手段扭曲资源分配;另一方面,需加强对实习推荐流程的监管,要求银行与企业公开合作细节,避免利益输送。

企业需承担社会责任。名企应坚守招聘公平原则,严格审核实习推荐渠道。例如,字节跳动已通过官方声明强调 “实习录用均需符合公司业务招聘需求”,这种态度值得肯定。同时,银行应反思服务模式,将精力更多投入专业投研能力提升,而非依赖 “资源置换” 维系客户。

社会需重构机会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基石。政府可通过建立普惠性职业辅导机制、推动名企实习岗位公开化等措施,为普通学生提供更多公平竞争机会。正如闪电新闻评论所言,“不能让财富成为获取机会的唯一通行证”。

兴业银行的 “存款换实习” 事件,撕开了金融行业 “二代经济” 的冰山一角。从法律争议到社会公平,从行业潜规则到监管缺失,这场风波折射出的是资本逻辑与公共利益的深层冲突。对于兴业银行而言,如何在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间找到平衡,将是其能否从 “火炉” 中全身而退的关键。而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这一事件更是一记警钟:当机会分配被资本裹挟,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公平,更是向上流动的希望。唯有通过制度革新与行业自律,才能让奋斗真正成为改变命运的阶梯。


金融号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金融号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用户违规操作举报电话:86-10-68060420,举报邮箱:zgjrw2010@126.com。
相关机构: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友情链接
72小时点击排行
一周点击排行
备案 京ICP备07028173号-1
Copyright 2002-2020 financeu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金网投(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资产控股:亚洲金控投资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