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大典 | 王捷/文
三年前的8月20日,中日联谊医院疼痛科诊室里,一对中年夫妇手捧锦旗向罗民主任深深鞠躬,旁边站着的少年手里紧攥着吉林大学录取通知书,局促的脸上难掩激动。这个场景背后,是一场关乎青春与命运的救赎——若不是罗民教授打破误诊的桎梏,这位品学兼优的少年或许早已与高考梦失之交臂。
从 "没病" 到 "抑郁症":误诊织就的绝境
故事始于半年前的高考冲刺期。一向懂事的少年突然被胸闷气短与濒死感缠上,课堂上的痛苦让他不得不中断复习。父母带他辗转就医,当地医院做完检查后笃定 "孩子没病",这让坚信孩子不会装病的父母陷入困惑。
为求真相,一家人奔赴北京求助权威专家,十几天的奔波却换来更沉重的结论:所有专家均指向 "心理问题",建议转诊心理科。最终,心理医院给出 "焦虑症、抑郁症" 的诊断,全家虽难以接受,仍按医嘱用药。一个疗程后,症状未减,孩子却变得反应迟钝,家庭的天空彻底被阴霾笼罩。
这场误诊折射出临床诊疗中 "躯体症状心理化" 的典型困境。少年长期久坐备考导致的脊柱损伤,其症状与焦虑症存在交叉,但若仅依赖常规检查而忽视躯体与神经的关联,极易陷入 "查不出异常即心理病" 的认知误区。正如罗民教授后续指出的,这种诊断颠倒了因果 —— 是躯体病痛引发了情绪异常,而非情绪问题导致躯体不适。
罗民破局:一把手术刀劈开误诊迷雾
绝望之际,孩子父亲从朋友处得知,其妻子曾患类似疾病被罗民治愈。全家连夜赶往长春,恰逢罗民号源已满,医院领导听闻情况后特批加号,这场命运的转机才得以延续。
与此前专家不同,罗民并未纠缠于已有的检查报告,而是结合少年的久坐史与症状特征,开出了针对性检查单。结果印证了他的判断:长期不良坐姿导致脊柱损伤,压迫神经引发躯体症状,情绪问题仅是继发反应。"不是抑郁症,是能治好的躯体病",这句话让笼罩家庭数月的阴霾瞬间消散。
面对还有三个月就要高考的现实,罗民最初提出 "先备考后治疗" 的方案,却被少年一句 "能不能活到高考都不知道" 击碎。这句带着绝望的话,让罗民重新审视治疗与人生节点的平衡——作为医生,既要解除病痛,更要守护少年的人生大考。
双奇迹:病榻备考与手术刀下的重生
罗民创新性地设计了 "治疗 + 备考" 并行方案:安排安静病房供少年住院,允许通过手机远程听课,用微创手术快速解除神经压迫,术后静养期间同步复习。这种兼顾医疗效果与人生规划的方案,彰显了医者对患者生命全程的关照。
术后第二天,少年的症状全部消失,重拾往日活力。在病房里,他一边康复一边冲刺,三个月后以全校最高分的成绩考入吉林大学。左手录取通知书、右手康复证明,这个 "双奇迹" 的背后,是罗民将医学技术与人文关怀精准结合的实践。
这场救治的意义远超个案。它揭示了跨学科诊疗的重要性——脊柱问题可能表现为类似精神疾病的症状,需要医生打破专科壁垒;更凸显了 "以患者为中心" 不仅是治疗疾病,更是尊重每个生命个体的人生轨迹。罗民的 "时间账" 算的不仅是手术时长,更是一个少年的青春与未来。
误诊反思:医学需要温度与突破
少年的经历撕开了医疗体系中两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其一,过度依赖仪器检查而忽视患者主诉,可能导致躯体疾病被误读;其二,专科分割的诊疗模式,难以应对复杂的跨系统疾病。罗民的突破,正在于他既坚守医学严谨,又保持对患者痛苦的共情,既相信技术手段,又不囿于既有结论。
当少年笑着走进吉林大学校门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生命的重生,更是一种医学理念的胜利——真正的良医,既能用手术刀治愈躯体,更能用智慧与温度,为患者劈开命运的荆棘。这或许正是罗民创造的奇迹背后,最值得珍视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