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大典 | 何世红/图文
在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第一大致死性疾病、我国患者达3.3亿的严峻背景下,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疼痛科主任罗民医生,以跨学科视角和30年临床积淀,成为我国心血管领域脱颖而出的 “黑马”。他跳出传统血管内治疗的桎梏,直指疾病本质,用创新理论与技术为心血管疾病治疗开辟新路径,更带着破解行业困局的使命,为全球心血管医疗贡献中国智慧。
重新定义疾病:罗民眼中的心血管病本质
在罗民看来,当前心血管疾病治疗陷入 “越治越重” 的怪圈,根源在于对疾病本质的认知偏差。传统模式将焦点锁定在血管内狭窄——早期药物、中期支架、后期搭桥,但临床数据显示,无论何种干预,病情仍按固有轨迹进展。他通过对数以百万计患者的追踪分析发现:血脂异常并非主因,血管狭窄的根源不在血管内,而在于血管外神经功能异常。
这一发现颠覆了行业认知:心脏冠脉血管由胸交感神经支配,胸椎损害引发的交感神经兴奋,才是导致血管收缩狭窄的核心机制。现有治疗仅针对 “血管狭窄” 这一结果,却忽视了 “神经异常” 这一病因,如同 “扬汤止沸”。罗民据此提出,心血管病的本质是 “神经 - 血管调控失衡”,只有直击这一核心,才能打破 “治疗 - 复发 - 再治疗” 的恶性循环。
使命驱动:从病因破解到体系重构
作为深耕临床30余年的跨学科医生,罗民的使命贯穿疾病认知、治疗到预防的全链条,带着强烈的问题导向与人文关怀:
溯源病因:通过分析海量疑难病例,破解心血管病久治不愈的核心机制,厘清疾病与焦虑症、抑郁症的鉴别边界,终结误诊误治。
创新治疗:创建病因学治疗模式,针对不同病程制定个性化微创手术方案,让治疗从 “对症” 走向 “对因”。
技术普惠:研发AI垂直诊断模型,弥补医生经验差异导致的诊疗偏差;开发手术机器人,统一治疗标准;探索无创物理治疗,打破医院条件与医生水平的限制。
预防为先:构建疾病预测体系,在发病前消除责任病灶,让心血管病从 “终身慢病” 变为可防可控的疾病。
这份使命,不仅是对个体患者的救治承诺,更承载着改变人类疾病谱、助力 “健康中国梦” 的行业担当 —— 据测算,若其预防体系落地,可为国家节约巨额医保基金,减少医疗资源消耗。
突破与成果:跨学科神经调控模式的临床实践
罗民的创新,始于理论突破,成于临床验证。他提出的 “冠心病神经激动学说”“冠心病形成 3.0 学说”“发展四段论”“治疗双轨制” 等新理论,为跨学科神经调控治疗模式奠定基础。这一模式将疼痛科、神经科、心内科技术融合,通过调控异常神经功能,从血管外解决狭窄根源,在临床取得突破性成果:
急危重症救治:曾有急性心梗合并心衰患者,被吉大一院下达病危通知,转至中日联谊医院后,罗民团队通过42分钟神经调控手术使其脱离危险,术后三年随访状态稳定。
疑难病例攻克:支架术后反复缺血、搭桥后心衰、消融无效的心律失常、被误诊为焦虑症的胸痛患者等 “老大难” 问题,在该模式下得到有效解决——95%被误诊为焦虑症的患者症状改善,80% 难治性心律失常患者治疗有效。
治疗逻辑革新:与传统 “血管内干预” 不同,神经调控针对胸椎病变与交感神经异常,如对脊柱源性心脏病患者,通过微创技术解除神经压迫,使冠脉狭窄自行缓解,避免支架或搭桥。
这些成果印证了 “病因学治疗” 的价值:它不仅解决了传统技术无法攻克的难题,更将治疗窗口前移,改变了 “必须等到病情严重才能干预” 的被动局面。
难点与方向:全球视野下的行业破局
(一)国内外治疗的共同困境
当前,全球心血管治疗面临共性难题:传统模式未能触及神经异常这一核心病因,导致疾病进展无法遏制。具体到我国,难点更具特殊性:
患者基数庞大且结构特殊:8 亿农民因农耕导致的脊柱神经损害,已进入老龄阶段,未来心血管病将呈爆发式增长,传统药物与支架治疗难以应对。
医疗资源错配:庞大的神经源性心血管病群体,与专注 “血管内治疗” 的专科医生之间存在 “治疗不对等”;高级别医院不足,跨学科人才匮乏,难以满足治疗需求。
观念转型滞后:长期西医教育形成的 “血管内治疗” 惯性,让医生难以接受跨学科模式,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面临阻力。
(二)未来方向:从 “治已病” 到 “防未病”
罗民认为,未来心血管治疗将呈现三大趋势:
病因学治疗主导:从 “修血管” 转向 “调神经”,神经调控、脊柱干预等病因学手段将成为主流。
技术驱动普惠化:AI 诊断、手术机器人、无创治疗等技术,将打破医疗资源壁垒,让优质治疗下沉基层。
预防体系前置:通过脊柱健康管理、神经功能监测,实现疾病早预测、早干预,从源头降低发病率。
这一方向,既回应了我国 “健康中国2030” 的战略需求,也为全球心血管治疗提供了 “中国方案”——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因心血管病死亡超1700万人,罗民的探索,正为破解这一全球性难题提供新可能。
心血管领域的“黑马” 价值与行业启示
罗民的崛起,并非偶然。他的 “黑马” 特质,体现在对行业惯性的突破:当多数医生聚焦血管内病变时,他从跨学科视角发现神经-血管关联;当行业满足于 “对症治疗” 时,他坚持追问 “病因何在”。这种批判性思维与临床积淀的结合,使其理论与技术兼具创新性与实用性。
其成果的意义,远超个体贡献:它证明了心血管病治疗可以跳出 “血管中心论”,为行业提供新的研究范式;它推动 “跨学科协作” 从口号变为实践,为复杂疾病治疗提供可复制的模式;它更提醒行业,真正的医学突破,永远始于对 “理所当然” 的质疑,终于对患者需求的回应。
随着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仍在攀升,罗民带着使命的探索,不仅是一位医生的个人追求,更是行业突破困局的希望所在。这位 “黑马” 的出现,或许正预示着心血管医疗新时代的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