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号

名医大典|罗民教授对“误诊”的拯救,撕开了医疗领域一个残酷的现实
名医大典 2025年8月15日 11:53:20  阅读量:11317

名医大典 | 大河  国家摄影与微摄版权图片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疼痛科主任罗民教授的会诊日,候诊室外的喧嚣与诊室里的死寂形成刺目的对比。罗民反复轻声询问对面的少女哪里不适,女孩始终沉默地低着头,最终,她的母亲红着眼眶开口——这个曾经懂事到会帮邻居择菜的孩子,正被一场误诊推向人生的悬崖,而罗民教授的诊室,成了她最后的救命稻草。

从 “没病” 到 “精神病”:诊断漩涡里的坠落

一年前的期中考试后,少女突然被 “上不来气” 的窒息感攫住,浑身瘫软如泥,仿佛下一秒就要失去意识。左邻右舍都记得,这个放学后总帮家里喂猪、给老人读报的孩子,是整条街的 “小棉袄”。可当父母带着她跑遍地方医院,得到的答案惊人地一致:“检查都正常,孩子没病。”

为了弄清真相,全家踏上赴京求医路。两个月里,他们找票贩子抢号,把能想到的科室专家看了个遍——成人科、儿科、心脏科、神经科、呼吸科…… 所有白大褂都给出同样的结论:“百分百没病。” 直到一位专家建议:“去看看心理科吧,可能是情绪问题。”

走进心理医院时,父母还抱着最后一丝希望。但两天的检查测试后,“焦虑症、抑郁症” 的诊断书像一块巨石砸进这个家庭。“这不就是说孩子是精神病吗?” 母亲当场晕厥过去。拿药回家后,父亲一夜白头,母亲终日以泪洗面,原本硬朗的两口子接连病倒,家里的灶台冷了,院子里的鸡没人喂,只剩下女孩蜷缩在炕角,眼神空洞。

两个月的抗抑郁治疗,没有缓解她的窒息感,反而让她说话越来越慢。当父母带着她找到当初的专家,得到的回应只有一句:“这病没办法,只能熬。” 这句话,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图片

一张学籍的剥夺:从校园到 “流浪” 的少年

再次回到学校的少女,早已不是那个蹦跳着进教室的模样。她总在课堂上突然捂住胸口,眼泪无声地淌下来,作业本上的字越来越潦草。恰逢邻校发生学生轻生事件,学校领导彻夜开会,最终以 “怕出意外担不起责任” 为由,通知家长:“建议孩子休学,学籍先取消,等病好了再说。”

那天,母亲去学校拿回女儿的书包,里面还放着半块没吃完的橡皮,是她攒了三天零花钱给同桌买的生日礼物。从此,本该坐在教室里的少女,成了街坊口中 “那个精神不太好的孩子”。她不再出门,每天对着墙壁发呆,有时会突然跑到村口的路上,望着校车驶过的方向哭。

元旦亲戚聚会,当有人问起孩子怎么没上学,母亲掏出那张皱巴巴的诊断书,声音抖得不成样子:“北京专家说…… 是抑郁症,学校不让念了。” 在场的朋友急得拍桌子:“这孩子从小就懂事,哪懂什么抑郁?别是误诊了!我媳妇当初也被这么判过,最后是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疼痛科主任罗民教授看好的!”

罗民的检查单:劈开迷雾的光

抱着 “死马当活马医” 的心态,一家人辗转找到罗民。会诊室里,罗民没有先看那些厚厚的检查报告,而是蹲下来问女孩:“是不是像有只手攥着你的胸口?” 女孩猛地抬起头,第一次有了反应,眼泪大颗大颗地砸在地上。

半小时的交流后,罗民开出了一套与之前截然不同的检查单。他告诉女孩的父母:“先做检查,是真的焦虑症,还是身体有病,查完就知道。”

检查结果出来那天,罗民指着片子上的脊柱部位说:“看这里,长期弯腰写作业、帮家里干活,脊柱压迫神经,影响了心肺功能,才会有窒息感。情绪问题是疼出来的,不是病根。” 他顿了顿,语气坚定,“能治,微创就行。”

手术那天,女孩攥着母亲的手说:“要是能好,我想回去上学。” 母亲别过头,偷偷抹掉眼泪 —— 她已经很久没听到女儿说 “想” 做什么了。

图片

诊断书换回学籍,笑容重返脸庞

按照罗民的方案,一个月后,少女胸口的 “攥痛感” 彻底消失。她试着跑了跑,跳了跳,突然笑着扑进母亲怀里:“妈,不疼了!”

拿着罗民开具的诊断证明和康复报告,父母带着女孩回到学校。当校长看到 “脊柱神经损害引发躯体症状,已治愈” 的结论时,沉默了很久,最终在恢复学籍的表格上签了字。

重返校园那天,女孩穿上洗得发白的校服,书包里放着新橡皮,是她用自己挣的稿费买的 —— 病中她跟着母亲学纳鞋底,攒了些钱。走进教室时,同桌跑过来抱住她:“你的座位一直空着,我每天都帮你擦桌子。”

阳光透过窗户照在课桌上,少女翻开课本,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像极了生命重新绽放的声音。

别让 “权威” 的标签,毁掉孩子的人生

这个少女的遭遇,撕开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当躯体疾病被轻易贴上 “心理问题” 的标签,毁掉的可能是一个孩子的整个人生。那些盖着红章的 “没病”“抑郁症” 诊断书,在 “权威” 的光环下,成了刺向孩子的利刃。

罗民的价值,不仅在于他用手术刀解除了脊柱的压迫,更在于他没有被 “专家共识” 捆住手脚,没有把孩子的沉默当作 “矫情”,把躯体的痛苦当作 “臆想”。他蹲下来与孩子平视的瞬间,看到的不是 “病人”,而是一个正在承受痛苦的生命。

在这个真实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误诊的代价——一个家庭的破碎,一段青春的荒芜;也看到了希望的力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一份不盲从的担当,就能让坠落的生命重回轨道。愿每个被病痛折磨的孩子,都能遇到像罗民这样的医生;愿每个诊断书背后,都少一些轻率,多一些对生命的敬畏。因为对一个孩子来说,被相信 “真的在疼”,有时比药更重要。


金融号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金融号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用户违规操作举报电话:86-10-68060420,举报邮箱:zgjrw2010@126.com。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友情链接
72小时点击排行
一周点击排行
备案 京ICP备07028173号-1
Copyright 2002-2020 financeu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金网投(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资产控股:亚洲金控投资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