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市场扩容与对外开放双向突破
2025年7月,中国债券市场延续扩容态势,当月发行总量达7.75万亿元,其中同业存单以2.47万亿元的发行量占据31.9% 的份额,反映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需求旺盛。截至7月末,债券市场托管余额突破190万亿元,其中国债、地方政府债和金融债券合计占比达70.3%,构成市场主体结构。值得关注的是,境外机构持有债券规模稳定在4万亿元,占市场总托管量的2.1%,其中51.4% 配置于国债,24.9%投向同业存单,显示出外资对中国利率债的长期配置偏好。
从交易活跃度看,银行间市场现券成交37.3万亿元,日均1.6万亿元的交易量虽环比下降5.5%,但同比仍保持2.8% 的增长,且单笔平均成交量达4029万元,500万元以上的中大额交易占比超93%,凸显机构投资者主导的市场特征。交易所市场现券成交4.4万亿元,日均1904.8亿元的规模较银行间市场仍有显著差距,但同比增速达21.1%,显示出零售投资者参与度的提升趋势。
货币市场流动性宽松格局巩固
7月货币市场呈现 “量升价降” 特征:银行间同业拆借成交9.8万亿元,同比增长3.1%,环比增幅达16.6%;债券回购成交175.3万亿元,同比增幅18.5%,环比增长12.2%。价格方面,同业拆借加权平均利率降至1.45%,质押式回购利率同步下行至1.46%,分别较上月下降1个和4个基点,反映出央行流动性投放效果持续显现。
这一趋势与央行政策导向高度契合。国务院新闻办5月发布的 “一揽子金融政策” 明确提出降准0.5个百分点、下调政策利率0.1个百分点等措施,推动市场资金成本持续走低。值得注意的是,交易所标准券回购成交57.4万亿元,同比增长21.1%,显示出非银机构通过回购市场获取短期资金的需求旺盛,市场流动性分层现象有所缓解。
票据市场精准滴灌实体经济
票据市场成为支持中小微企业的重要渠道。7月商业汇票承兑发生额3.7万亿元,其中中小微企业签票占比达74.1%,涉及11.2万家企业;贴现发生额 3.1万亿元中,78.1% 流向中小微企业,覆盖12.4万家市场主体。截至7月末,商业汇票承兑余额19.9万亿元,贴现余额15.6万亿元,显示出票据融资在缓解中小企业流动性压力方面的持续作用。
这一成效与监管层政策设计密切相关。央行通过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增加、利率调降等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普惠领域的支持力度。数据显示,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1.8%,显著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反映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滴灌效应。
股票市场量价齐升释放积极信号
7月A股市场呈现 “指数上涨、成交放量” 特征:上证指数收于3573.2点,环比涨幅3.7%;深证成指上涨5.2% 至11009.8点。沪市日均交易量6785.5亿元,环比增幅32.9%;深市日均成交9316.3亿元,环比增长16.9%,显示出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回升。
这一变化与市场流动性宽松预期密切相关。尽管7月未出台新的降准降息政策,但前期政策累积效应逐步显现。例如,央行5月推出的8000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等工具,为市场注入长期资金。同时,证监会优化资本市场工具的政策(如合并使用8000亿元证券基金保险互换便利),也为股市提供了流动性支持。
市场结构性特征与潜在挑战
债券市场集中度风险:银行间市场公司信用类债券前50名投资者持债占比达53.3%,前200名投资者持有84%的份额,单只债券持有人数量中位数仅12家,20家以内的债券占比 88.6%。这种高度集中的持有结构可能导致市场流动性风险,尤其是在信用事件发生时,易引发 “踩踏效应”。
外资配置结构性矛盾:境外机构持有债券中,国债和同业存单合计占比76.3%,而公司信用类债券仅占2.1%。这种单一配置结构可能使外资行为对利率债市场产生较大冲击,需通过扩大信用债市场开放、完善评级体系等措施加以优化。
票据市场期限错配隐忧:尽管中小微企业票据融资规模显著增长,但商业汇票承兑余额与贴现余额的比值达1.28:1,显示出部分企业存在 “以票养票” 现象,可能加剧短期债务滚动压力。
政策协同与市场趋势展望
当前金融市场运行呈现三大趋势:一是政策驱动型宽松格局持续,央行通过降准、降息等工具维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二是结构性改革深化,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领域获得更多资源倾斜;三是对外开放加速,外资配置中国债券市场的长期趋势明确。
未来需重点关注两大政策协同点:其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特别是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节奏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其二,资本市场改革与产业政策的衔接,通过科技创新债券、并购贷款等工具推动产业升级。同时,需警惕债券市场集中度风险和股票市场波动风险,通过完善投资者结构、强化信息披露等措施提升市场韧性。
总体而言,7月金融数据表明中国金融市场在保持稳健运行的同时,正通过结构优化和对外开放释放增长潜力。如何在稳增长与防风险之间取得平衡,将是下一阶段政策制定的关键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