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微摄
文章来源:新浪财经
中信银行“配合大客户要求”泄露用户个人隐私的舆论尚未平息,又有一家大行卷入信息泄露风波。近日,建设银行有员工因参与黑色产业链、售卖客户个人信息被警方逮捕。
据江苏淮阴市淮安警方消息,公安机关日前破获了一起特大贩卖公民个人信息案,涉案金额2000多万元,涉及公民个人信息50000多条。其中,建设银行一名基层员工在贩卖客户信息的“黑色产业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通过将相关银行卡使用人的身份信息、电话号码、余额甚至交易记录,售卖给下家,进行牟利。
值得注意的是,仅靠此项黑色收入,这名银行员工一年就非法获利超过30万元。该员工还表示,自己售卖个人信息的做法确实违背了银行的规定,但并不知道这种做法会违法。
新浪金融研究院整理裁判文书网信息发现,近年来,银行员工贩卖客户信息的相关案件屡见不鲜,员工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客户信息从银行内部窃取,随后相关信息又通过中间商辗转到了诈骗团伙手中,最终被电信诈骗等违法行为所利用。
建行员工贩卖信息年入30万
“中间人”赚取高额差价
日前,江苏淮阴市淮安警方发布消息称,成功破获一起特大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共抓获犯罪嫌疑人26名,案件所涉金额达2000多万元,涉及公民个人信息50000多条。
数量如此庞大的个人信息究竟是如何落入犯罪分子手中的?淮安警方在调查中发现,建设银行一位基层员工的参与成为这条黑色产业链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据了解,在此案中,一名“中间人”通过QQ群等渠道发现倒卖个人信息可以获取高额利润,希望以此牟利。此后,该“中间人”便找到前述建行员工达成“合作”协议。双方约定,银行员工每提供1条用户的身份证、电话号码、余额和交易记录等银行卡相关信息,便可得到80-110元不等的报酬。仅凭这一黑色收入,该名建行员工就可年入超过30万元。
上述银行员工还表示:自己售卖个人信息的做法确实违背了银行的规定,但并不知道这种做法会违法。
值得注意的是,银行员工往往处在贩卖个人信息黑产的第一环,为了安全起见,个人信息会通过多个中间人层层传递,从而形成一个庞大的犯罪团伙。分工之下,有大量的“中间商”在其中赚取差价,且越到产业链末端,信息的价格就越高。如此高额经济利益的诱惑下,黑色产业链的发展逐渐庞大。
银行员工泄露信息屡见不鲜
金融机构如何重新赢回客户信任?
新浪金融研究院注意到,近年来,银行员工未能抵挡住诱惑,利用职务之便泄露客户个人信息的案例屡见不鲜。
2019年3月,裁判文书网披露的一则一审刑事判决书显示,时任浦发银行电销中心业务主管杨某,利于职务上的便利,将工作期间获取的客户个人信息20余万条,非法提供给山东星耀君程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用于电话营销;该公司员工在对这些信息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后,转卖给李某2,后者又将个人信息贩卖给陈某1实施电话诈骗。
据杨某供述,时任浦发银行某区域经理的周某会把信誉较好的客户信息,包含姓名和手机号码通过浦发银行内部系统发到其办公电脑上,电脑会自动保存这些数据。2018年1月,其在休假前把保存在电脑中的客户数据用手机拍摄照片后保存到了自己的电脑中,便将个人信息成功进行转移。
无独有偶,据无锡市梁溪区人民法院披露的一份判决书显示,原中国银行无锡分行职工唐某利用工作便利,将其在银行工作提供服务的过程中获得的5万余条公民个人信息,通过电子邮件非法提供给许某,后者利用获取的信息从事非法活动。
频繁发生的客户信息泄露事件也给相关部门的监管敲响了警钟。近日,公安部表示,自2016年以来,全国公安机关侦破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1.7万余起,抓获各行业内部人员3000余名,发现并通报一大批涉及金融、电信等重点行业信息系统及安全监管漏洞,打掉了一批非法采集、贩卖公民个人信息的公司,并建立了跨部委打击危害公民个人信息和数据安全违法犯罪长效机制。
未来,掌握着大量客户资金信息的金融机构,更需要建立相关的防范机制,进一步规范内部员工的行为,对自身信息安全系统加以完善,才能重新赢回客户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