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微摄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国际贸易和金融体系对美元的依赖度达到了历史新高,这一态势将对全球经济复苏造成负面冲击。专家建议,长期来看要推进储备货币体系改革。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国际贸易和金融体系对美元的依赖度达到了历史新高,这一态势将对全球经济复苏造成负面冲击。
国际清算银行日前公布了截至今年3月份的国际银行业务统计数据。数据显示,在新冠肺炎疫情快速升级的一季度,全球银行跨境债权上升至33亿美元。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非美国银行对美国债权增幅达到了创纪录的9500亿美元。其中,非美国银行机构对美国政府的债权规模较2019年底上升了2400亿美元;非美国银行机构在美联储的准备金规模高达8700亿美元,较2019年底增加了3200亿美元。
与此同时,为应对疫情冲击造成的市场混乱,美联储恢复了与14家央行的美元互换额度,并为外国央行提供回购便利。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相关美元互换额度总和达到4490亿美元的峰值。
上述数据部分被解读为国际机构增持避险资产,这一避险情绪也在美元计价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得到了印证。国际清算银行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国际银行衍生品头寸规模显著增加。截至3月底,衍生品市值规模达到4.4万亿美元,比2019年12月底增长43%,为2016年第二季度以来的最高水平。
国际清算银行分析认为,上述大量美元债权累积表明,疫情加剧了全球对美元的依赖度。然而,来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分析认为,这一依赖度上升对全球经济应对疫情冲击并非利好。
日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部古斯塔沃·阿德勒、吉塔·戈皮纳斯等专家发表题为《主导货币和汇率灵活性的局限性》分析评论文章认为,今年上半年,受全球需求下滑、大宗商品价格暴跌、资本外流、供应链严重中断以及全球贸易规模下滑等冲击,许多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货币大幅走软。这一态势本应为上述经济体的经济复苏提供助力,但以美元为主体的主导货币定价和主导货币融资体系抑制了传统汇率机制。
从国际贸易结算体系来看,当前全球多数贸易结算以美元、欧元等少数货币为主。短期内,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本币贬值并不能有效提升本国出口商品价格竞争力,对本国出口和经济的促进效果有限。相反,美元指数走强造成上述国家进口商品价格普遍上升,进而压缩其贸易规模。
从国际融资体系来看,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企业融资同样面临美元主导的态势。受相关资产避险需要,美元在一季度走强。这造成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内进口企业面临双重打击。一方面,进口企业以本币计价的营收水平下降;另一方面,进口企业以外币计价的债务压力上升。因此,相关国家普遍出现美元强势带来的进口企业资产负债表恶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企业再融资能力下降。
事实上,在去年8月份杰克逊霍尔央行年会上,时任英国央行行长马克·卡尼就指出了美元主导货币体系对国际金融货币体系造成的风险。卡尼有关美元主导体系减弱传统浮动汇率机制减震作用的论述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部观点基本一致。此外,卡尼还指出美元的主导地位会加剧美国宏观经济走势对其他国家的溢出效应,拥有大量美元计价债务的新兴市场往往面临资本流动极不稳定的挑战。
卡尼在一年前作出的判断对当前形势发展仍有参考价值。国际清算银行统计数据显示,在疫情引发的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中,国际机构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跨境债权停滞不前。分析认为,全球经济持续困难可能会在未来几个月进一步加剧各类实体对美元的需求。如果外国投资者继续撤退,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内的非美国公司可能会面临美元债务再融资困境进一步加剧。
如何应对这一体系化风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出的答案是,短期内要认清汇率机制的短板,采取更为果断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卡尼给出的答案是中期内要提升金融机构韧性,加强监管和完善国际金融安全网,长期来看则要推进储备货币体系改革。(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蒋华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