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行业“大佬”转身投入个人系公募,近日,证监会发布公告称,核准设立百嘉基金,个人系公募基金又添一员。据统计,截至8月23日,年内已有5家个人系公募获批,专业人士“掌舵”基金公司渐成潮流。公开资料显示,百嘉基金两大股东为关林戈、詹松茂,是昔日公募行业知名“老将”,均拥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与此同时,今年来,个人系公募审批速度加快,或有望超越2018年成为新的获批高峰年。有业内人士指出,个人系公募的增加有利于整个行业的良性竞争和发展,但也会存在资本金有限等问题。
“老将回归” 个人系公募迎新
个人系公募再迎新成员。证监会近日发布公告称,核准设立百嘉基金,经营范围为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基金销售、私募资产管理和证监会许可的其他业务。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百嘉基金的成立,也迎来了关林戈和詹松茂两位知名公募“老将”的回归。根据证监会资料显示,百嘉基金注册资本为1亿元,其中,关林戈出资比例高达40%,为第一大股东;詹松茂以30.85%的出资比例成为第二大股东,任法定代表人兼总经理。
此外,王群航、郑南莹均持股4.99%。另有员工持股平台广州祥德、祥泰、祥兴、祥福四家企业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分别持股4.99%、4.99%、4.99%、4.2%。
据悉,关林戈和詹松茂二人在行业内都拥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公开资料显示,关林戈为长城基金创始人之一,曾在该公司先后担任副总经理、总经理,后于2011年因任期届满而离任。詹松茂则曾于金鹰基金担任总经理一职,历任广州证券副总裁、广州期货董事长等,并于今年3月辞去广州期货董事长一职。
另外,百嘉基金的另一位股东王群航,是中国研究公募基金时间最长的专业人士之一,拥有二十多年的研究公募的丰富经历,先后于德邦基金、大成基金任职,从事研究工作。
某公募分析人士评价,关林戈和詹松茂都是具有资深经验的业内人士,具备能把公司从创立到成功经营的能力,这也正是个人系公募的优势。相较其他背景的基金公司而言,个人系公募发起人多为业内资深人士,同时对行业十分熟悉,因此个人系公募在专业背景上拥有绝对的优势。
资深人士领头 数量已达22家
自2015年首家由自然人发起设立的公募基金——泓徳基金成立以来,个人系公募至今已运作5年时间。同时,也不断有公募从业经验丰富的人士成为发起人,加入个人系公募。
截至8月23日,年内已有5家个人系公募获批,除百嘉基金外,还有易米基金、尚正基金、汇泉基金、兴华基金。根据中基协最新数据显示,截至7月,现存公募基金管理人共143家。加上新晋获批的百嘉基金,目前已有22家个人系公募。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除关林戈及詹松茂外,在上述基金公司发起人里,也有不少曾任职于公募的“老将”。如易米基金第一大股东兼总经理李毅,曾于汇丰晋信基金任副总经理。此外,如尚正基金、汇泉基金的发起人郑文祥、李志祥、杨宇等人也曾于公募基金公司任高管并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在行业各个领域有深厚积累。
沪上某公募分析人士表示,随着2015年以来“个人系公募”的开闸,越来越多公募销售或投研条线的高管投入其中,本质上也是对公募现有人才激励机制的一种新探索。与2015年前大量明星基金经理“奔私”相比,成立公募对许多投研老将来说会是更好的选择。而对于与优质销售渠道“深度绑定”的基金经理来说,成立个人系公募有机会将个人利益最大化,并且实现其与自身投研团队的长期互利共赢。
平安证券研究所基金研究团队负责人贾志也指出,个人系公募“老将”过去都拥有长久的、专业的行业从业经历,他们会对公募更加了解,对业务发展更加熟悉。因此他们成立的个人系公募,效率会更高,相比其他公募会更有优势。
获批加速 有望迎来新高峰年
“从个人系公募获批速度来看,说明了监管方面对个人系公募的支持。”上述市场人士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
从时间上来看,兴华基金于3月获批,成年内第一家获批的个人系公募。汇泉基金及尚正基金分别于5月、6月获得证监会核准设立。易米基金则于7月24日获批。自5月起,个人系公募稳定保持“一月一批”的速度。
较去年而言,今年个人系公募获批速度明显加快,2019年仅一家个人系公募获批,为达诚基金。此前,2018年共有8家个人系公募获批,成为近几年获批高峰年。若今年获批速度稳速增长,则获批数量或有望超越2018年。
上述市场人士评价,“在个人系不断获批的同一时间内,并无其他背景的基金公司获批,也进一步表明了监管的态度。”截至8月23日,其他背景基金公司最新获批时间为5月14日,目前年内仅两家获批,分别为民生基金和东兴基金,均为券商系基金公司。
根据证监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8月14日,目前仍有23家基金公司等候审批,另有7家为终止审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正处在审批阶段的基金公司中,也不乏自然人申请设立的个人系公募,如富华玖创基金等。
对于个人系公募的发展前景,贾志指出,个人系公募增加有利于整个行业的良性竞争和发展。但个人系公募也存在资本金有限的问题,所以在经营的时候要很好的控制经营成本,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上述分析人士也提到,“个人系公募千差万别,大部分机构采用的是‘集中公司资源押宝个别基金经理’的商业模式,公司未来发展与单一基金经理业绩成长高度挂钩。虽然依靠明星基金经理在初期可能迅速扩大规模实现盈亏平衡,但由于此类公募在销售渠道和投研团队上的短板,长期竞争力依然有待观察。”
北京商报记者 孟凡霞 实习记者 李海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