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号

「和众汇富」这个行业打骨折了
北京和众汇富 2020年12月7日 16:17:24  阅读量:58858

骨科

作为“金眼、银牙、铜骨头”三部曲的最后一篇,本期我们来一起梳理下骨科行业,特别是最近受高值耗材集采的影响,不少标的都已经打骨折了。未来会如何,我们一起来看下。


骨科相对于前面的眼科和牙科,有1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种类繁多,缺乏大的明星单品,所以很难针对一两个品种进行深入分析。如果将具体产品展开,则大家很可能因为过于艰深无聊而失去了阅读的兴趣。所以这次我们就将重点放在行业的竞争格局分析上,通过图表的形式,使大家能更直观的看出哪些企业更有竞争力。


一、行业概况和竞争格局


1. 骨科分类:

 

在骨科治疗中,主要就是将相关耗材植入骨骼或关节中。按产品用途划分,骨科植入耗材主要包括脊柱、创伤、关节和其它等4大类,具体内容可以看下面这张表:

   

                       

比如骨折,就属于创伤类。


大家可能觉得奇怪,上面表中为什么没看到一些常见的疾病,如颈椎病、腰间盘突出等,因为这两个疾病都是属于脊柱退变性疾病,待后面的脊柱章节会有更进一步的介绍。

 

表中特地加入了全球和国内份额的情况,可以看到,在成熟市场中,关节类占比是最大的;与全球相比,我国关节市场的份额增速较快,而创伤类占比正不断下降,变动趋势符合全球骨科器械的行业格局。

 

2. 市场规模:

 

2017年骨科医疗器械约占全球医疗器械市场总规模的9%,是医疗器械领域中较大的细分门类之一。

 

下面这张是2013-2023中国骨科植入耗材的市场规模,过去几年的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7%;而未来几年在14%左右,还算比较快:


 


通过上面总体的规模,再结合第一张各类份额的占比,大致可以估算出关节、脊柱、创伤3大类各自的市场规模,未来几年应该在100—200亿之间。

 

3. 竞争格局

 

尽管骨科植入物被赋予“耗材”属性,但大多植入物的使用寿命超过10年,甚至会永久存在体内,植入物的质量差别直接影响到耗材使用寿命,因此需要投入大量研发费用不断完善产品使用效果。


外资企业起步早,先发优势明显,以强生、美敦力、史赛克为代表的外资医疗器械企业占有国内60%以上市场份额,同时,我国本土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集中度也正逐步上升,技术落后的生产企业将逐步被淘汰。

 

关节、脊柱、创伤3大类的竞争格局不尽相同,而且也有各自的技术特点,先简单来看一下,后面我们会具体分析:


(1)创伤类由于竞争格局较差、产品技术壁垒低等因素,不是未来优选的赛道;


(2)关节类产品技术壁垒较高,但是由于产品标准化程度较高,后续预计还将面临比较多的带量采购。虽然集采可以提升国产化率,但是对价格的压制也将持续存在,需要持续跟踪;


(3)脊柱行业是目前国产化率较低、技术壁垒相对较高且产品非标准化的领域,集采压力也相对较小。


(4)运动医学等领域目前也开始有国产厂商布局,开始进入萌芽期,相信未来也会看到国产厂商的出色表现,虽然暂不作为当前讨论的重点,不过仍值得大家后续重点关注。

 

所以目前我们看好的顺序是脊柱>关节>创伤。

 

涉及的上市公司主要有6家,分别为:威高股份、大博医疗、爱康医疗、凯利泰、三友医疗、春立医疗,还有些大平台类的公司也涉及一些骨科产品,如微创医疗等。后面我们会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

 

4.驱动逻辑

 

骨科行业是非常典型的人口老龄化疾病,我国居民在14岁以下的骨科类疾病发病率只有2.8%,15-44岁发病率20.8%,45岁以上发病率达到76.4%。2018年国内骨科疾病出院人群中60岁,以上患者占比达到86.7%。可以说,老龄化就是行业最大的驱动逻辑。

 

同时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升带来居民对健康的重视程度提升,叠加行业国产化率较低、国产替代率的提升,预计未来骨科各细分领域的国产龙头仍然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二、脊柱


脊柱类疾病分为这样几大类:

   

                       

除了椎间盘突出等常见疾病,我们再单独介绍下肿瘤和畸形

 

(1)原发性脊柱肿瘤的总体发病率0.4%,绝大多数青少年脊柱肿瘤为良性,而中青年患者恶性肿瘤可能性更大,治疗上一般都是需要切除,再通过内固定系统重建脊柱承载功能。

 

(2)脊柱畸形在治疗上主要通过专用脊柱矫形固定内固定系统进行校正,是骨科耗材中难度最大的领域,正畸手术难度比较高。

 

下图是2019年脊柱植入医疗器械市场竞争格局:





三、关节


前面提到,在我国关节类的增速显著快于脊柱和创伤,年复合增长率在22%以上,市场潜在空间大。关节类作为骨科植入物中技术难度最高的细分领域,一直由外资占据主导,关节市场国产份额仅为 26%,进口替代空间广阔。

         

                 

下面是各品牌在国内的市场份额:


 

其中爱康是中国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获得 3D 打印骨科关节及脊柱置换植入物食药监局注册证的公司,有一定亮点。



四、创伤


创伤类在过去五年的增速最低,只有15.76%,但是市场规模最大。由于技术门槛较低,国产厂商较多,国产化率较高,竞争格局相当分散,2019年国内CR5的市占率只有40%,远低于海外市场74%的水平,且由于各家公司的创伤类产品非标准化,使得集采难度相当之大,目前尚未有省份对创伤类产品进行集采。

 

下面是国内市场各品牌的占比情况:

       

                    


五、集采影响


最近刚刚结束的人工晶状体等高值耗材的集采,降价幅度超预期,引起了市场的部分担忧,也导致了骨科行业的股价进行了深度的调整,堪称骨折价了。

 

但我们认为也不必特别悲观,因为考虑到高值耗材集采主要目的还是挤压售价中流通环节的水分,对于出厂价的伤害可能比较有限,同时还有对其他中间费用及销售费用的降低,实际的净价未必出现如终端降价幅度那样的波动。而如果销量可以借此实现一定程度的加速增长,对于企业来说未尝不是好事。

 

三友医疗的招股说明书中有一个比较经典的案例说明,如下图:

         

                 

可以看到,假设出厂价下降了55.9%,单位产品的物流及跟台费用也会随之下降,最后的净价会随着量的上升,由下降而转为上升,就是俗称的以量换价。

 

另外,从集采涉及的顺序看,关节是骨科三大领域中集采压力最大的领域,创伤类由于品种太多太复杂,至今尚未集采,而脊柱类由于手术风险和难度都相对较高,医生也有一定的使用习惯,更换产品的难度也很大,所以集采一定是先冲击关节类,后考虑创伤和脊柱。

 

从国产替代角度看,未来挤掉中间水分后,医生用高价产品的动力也会下降。在质量差距没有太大的情况下,医生可能优先考虑低价的产品,国产厂商即使短期看起来不太好,但是随着国产化率提升,还是有可能实现长期受益的。

 

最后,集采后最终走出来的往往也是大公司,小公司逆袭的难度很大,有以下3个原因:


(1)骨科的备货和药品不同,小厂家的备货不齐全,规格不齐全,没办法满足临床的需求;


(2)小厂家的人员服务跟不上,骨科手术对跟台要求严格,专业度要求高;


(3)大公司产品一旦形成使用习惯以后,骨科医生要转换成小品牌,也存在一定的适应性问题。



六、上市公司对比


前面提到这个行业目前主要有6家上市公司,下面是它们涉及的产品线以及主要财务指标的对比图,依据当前市值进行了排序:

 

                         

除了营收和利润增速外,之所以选取了这几个指标,是希望从多个维度对公司进行刻画:


(1)ROE反应了股东回报率,对增长趋势相对稳定的企业而言至关重要,甚至从长期来看,利润的增长速度与ROE密切相关;


(2)研发投入往往代表了技术水平护城河的高低;毛利率反应了公司的定价权,而净利率通常能看出企业的经营能力。

 

另外,其中几个公司也有些各自的特点,有些也涉足了非骨科领域:


(1)威高股份:除骨科外,也是输液器、注射器、留置针等常规低值耗材国内龙头,计划拆分威高骨科于科创板单独上市。


(2)大博医疗:在国产骨科企业中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最多,产品线比较全面。


(3)爱康医疗:唯一一家获得 3D 打印骨科关节及脊柱置换植入物食药监局注册证的公司。

 

所以,从市场规模、增速等角度综合来看,骨科领域我们相对建议重点关注威高股份、大博医疗、爱康医疗和三友医疗。

 

“金眼、银牙、铜骨头”三部曲到此为止就连续给大家介绍完了,如果前两篇错过了也可以翻回去看一下。

眼科:金眼、银牙、铜骨头 之 眼科篇

牙科:这个行业挺暴利

对比这3个赛道,无论从市场规模上、还是技术实力上,的确眼科赛道会更优秀一些,确定性也更高。我们也希望通过行业的系统梳理,能为大家更深入的选股提供一些帮助。

文中任何观点和建议不构成对证券买卖投资建议。在任何情况下,和众汇富不对任何投资做出任何形式的担保或承诺。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金融号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金融号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用户违规操作举报电话:86-10-68060420,举报邮箱:zgjrw2010@126.com。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友情链接
72小时点击排行
一周点击排行
备案 京ICP备07028173号-1
Copyright 2002-2020 financeu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金网投(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资产控股:亚洲金控投资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