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你们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
大连海洋大学的志愿者们推着满载的三轮车上坡,将物资送到学生宿舍。
1月6日下午,一个画面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感动了万千网友。
风雪中,10余名志愿者推着一车防疫物资艰难前行,身上的防护服与白雪融为一色,飘扬如絮的雪花不断覆盖着他们身后的脚印,可队伍却如雕塑般缓缓向前移动。“一二走!”志愿者互相鼓劲的口号声似在耳畔。
这一幕,发生在大连海洋大学。2020年12月21日,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学校决定封闭校园,学生在宿舍隔离。该校17名平均年龄19岁的热血青年,选择加入志愿者队伍,与教职工志愿者一起负责公寓区域师生一日三餐、生活和防疫物资的统一配送。十几天来,他们为5109名师生配送12219份餐食,全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疫情防控一线,万千医护人员和志愿者选择逆行、坚守、冲锋在前。因为你们,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
新华社发(大连海洋大学供图)
河北石家庄:“火眼”实验室助力疫情防控
1月8日,工作人员从“火眼”实验室旁走过。
当日,日检测通量10万单管的“火眼”实验室(气膜版)经过连夜建设,在石家庄市河北体育馆网球馆亮相。目前,工作人员正在加紧安装调试设备,投入运行后每日最高可检测核酸样本量100万人份。
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河北石家庄:“火眼”实验室助力疫情防控
1月8日,工作人员在安装调试“火眼”实验室设备。
当日,日检测通量10万单管的“火眼”实验室(气膜版)经过连夜建设,在石家庄市河北体育馆网球馆亮相。目前,工作人员正在加紧安装调试设备,投入运行后每日最高可检测核酸样本量100万人份。
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河北石家庄:“火眼”实验室助力疫情防控
1月8日,工作人员在安装调试“火眼”实验室设备。
当日,日检测通量10万单管的“火眼”实验室(气膜版)经过连夜建设,在石家庄市河北体育馆网球馆亮相。目前,工作人员正在加紧安装调试设备,投入运行后每日最高可检测核酸样本量100万人份。
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河北石家庄:“火眼”实验室助力疫情防控
1月8日,工作人员在安装调试“火眼”实验室设备。
当日,日检测通量10万单管的“火眼”实验室(气膜版)经过连夜建设,在石家庄市河北体育馆网球馆亮相。目前,工作人员正在加紧安装调试设备,投入运行后每日最高可检测核酸样本量100万人份。
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河北石家庄:“火眼”实验室助力疫情防控
1月8日,工作人员在安装调试“火眼”实验室设备。
当日,日检测通量10万单管的“火眼”实验室(气膜版)经过连夜建设,在石家庄市河北体育馆网球馆亮相。目前,工作人员正在加紧安装调试设备,投入运行后每日最高可检测核酸样本量100万人份。
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河北抗疫一线直击
1月7日,在石家庄市新华区锦绣乾城社区,医务人员互相擦拭防护面罩上因哈气产生的薄冰。
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河北抗疫一线直击
1月7日,在石家庄市裕华区九里庭院社区,医务人员开展核酸检测前相互加油鼓气。
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河北抗疫一线直击
1月6日,医务人员在石家庄市桥西区恒大城内为居民进行核酸采样。
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河北抗疫一线直击
1月7日,在石家庄市裕华区九里庭院社区,医务人员开展核酸检测前相互整理防护服。
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河北抗疫一线直击
1月8日,医务人员在石家庄金域医学检验实验室内整理核酸样本。
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河北抗疫一线直击
1月6日,一名小朋友在石家庄市桥西区恒大城内接受核酸采样。
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河北抗疫一线直击
1月8日,医务人员在石家庄金域医学检验实验室内检测核酸样本。
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河北抗疫一线直击
1月8日,从武汉来石家庄支援抗疫的“核酸样本快递员”梅乙奇(前)在运送装有核酸样本的运输箱。
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河北抗疫一线直击
1月8日拍摄的石家庄站(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 摄
徐连高铁开始运行试验
1月8日,运行试验动车组列车通过徐连高铁沂河特大桥(无人机照片)。
1月8日起,徐连高铁开始全线运行试验,标志着该线开通运营进入倒计时,是“十四五”长三角铁路建设迎来的首个重要节点。
徐连高铁位于江苏省北部黄淮平原地区,西起徐州市,东至连云港市,正线全长约180公里,设计时速为350公里,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陆桥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雪后武夷别样美
1月8日,武夷山国家公园腹地的桐木关附近群山云雾缭绕(无人机照片)。
1月7日,福建省武夷山市迎来今冬第二场降雪。地处武夷山国家公园腹地的桐木关附近,群山被白雪覆盖,绿树白雪相映成趣,呈现南方别样雪景。
新华社记者姜克红摄
问绿黄河
这里是1月9日黄河准格尔段,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
众所周知,黄河从黄土高原带走十几亿吨泥沙,从大禹治水到束水攻沙,一直到三门峡、万家寨、小浪底等黄河水利工程,上下游统筹合力,开合吐纳,治水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黄河变绿,正是黄河造福人民的显著象征。黄河鄂尔多斯生态景观的俱变,正在成为见证人类意志和力量的碑石,也正在成为美丽中国的典范,也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先声。黄河清,千年梦想今成真。
王建中 摄影
安徽合肥:寒冬里的建设者
1月8日,在合肥市轨道交通四号线伊宁路站铺轨基地,施工人员在低温下进行作业。
近日,安徽省合肥市遭遇寒潮低温天气。在合肥市轨道交通四号线施工现场,来自中铁十五局的施工人员冒着严寒坚守岗位,保障正线轨道铺设项目工程进度。
新华社记者 周牧 摄
寒风中的防疫“守门人”
1月8日早晨,沈阳市公安局皇姑分局巡特警大队特警刘恒亮在昆山西路与塔湾街交汇处的出入口执勤。
1月2日,辽宁沈阳市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指挥部划定防疫重点管控区域。沈阳市公安局皇姑分局巡特警大队特警刘恒亮负责昆山西路与塔湾街交汇处的出入口管控工作。他与同事每天在岗工作12个小时,冒着严寒对进出人员和车辆进行检查,严防隔离管控人员离开重点管控区域,防止疫情扩散,做好防疫“守门人”。
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江西:应对寒潮天气 保障道路畅通
1月8日,在江西省交通投资集团抚州管理中心南城养护所,工作人员通过在线运维平台查看高速公路各点监控,随时准备上路除冰排险。
连日来,为应对强寒潮天气,江西省交通投资集团各管理中心积极备战,在易结冰的桥梁路段提前放置安全锥、警示牌、工业盐等物资,强化24小时不间断高速公路巡查、除冰、排险,确保省内各条高速公路平安畅通。
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山舞银蛇”
这是1月8日在湖北省秭归县茅坪镇拍摄的盘山公路(无人机照片)。
雪后初晴,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的盘山公路蜿蜒曲折,美丽如画。近年来,秭归县积极推进农村公路建设,截至目前,全县174个村全部实现了组组通水泥公路,极大方便了山区群众出行。
新华社发(郑家裕摄)
抗凝保畅进行时
1月8日,交警在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武当路开展撒盐除冰作业。
近日,受强冷空气影响,贵州省多地出现雨雪天气和道路凝冻情况。贵州省交通路政、交警等部门开展道路撒盐除冰作业,对车辆进行管控分流,全力保障道路安全通畅。
新华社发(陈熙 摄)
油田井组“傲”冬寒
这是大庆油田2号丛式井组群(1月7日摄)。
2020年大庆油田完成国内原油产量3001.0319万吨、海外权益产量931万吨,双双超出计划,生产天然气46.5537亿立方米,实现“十连增”。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国际油价下跌和极端恶劣天气等困难挑战,大庆油田2020年合计完成油气当量4302.9777万吨,继续保持油气当量4000万吨以上,油气完全成本和操作成本同比实现下降。
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订单萝卜助农增收
1月8日,在贵州省赤水市长沙镇高洞村一家萝卜加工企业车间,工人在腌制萝卜线。
连日来,贵州省赤水市长沙镇种植的1000余亩青萝卜迎来收获季,当地农民忙着采收、加工、销售。近年来,赤水市长沙镇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中,采取“党建引领+村企合一+群众参与”模式,引导农民种植订单萝卜并统一收购,发展深加工产业,带动400余户1000余名村民增收。
新华社发(王长育 摄)
寒冬中,他再次与病毒赛跑
1月8日,梅乙奇(右)将装有核酸样本的运输箱放入石家庄金域医学检验实验室的灭活区。
今年30岁的梅乙奇是武汉金域医学检测所有限公司物流部的一名工作人员,1月6日,梅乙奇告别家人,从武汉坐高铁,“逆行”来到石家庄支援抗疫一线。2020年,梅乙奇先后参加过武汉、成都的抗疫,曾在武汉雷神山医院承担样本物流收取和运送工作。
新华社记者 牟宇 摄
2021海口国际新能源汽车暨智能网联汽车展览会开幕
这是1月8日拍摄的红旗新能源汽车。
当日,2021(第三届)海口国际新能源汽车暨智能网联汽车展览会开幕。本届展会以“绿动未来”为主题,聚焦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与智能网联技术的融合发展,展出新能源及智能网联车辆近300台。车展将持续至11日。
新华社记者 周佳谊 摄
重庆铁警举行“警察节”主题活动
1月8日,民警与旅客在车厢里合影。
1月10日是首个中国人民警察节。成都铁路公安局重庆公安处联合重庆客运段8日在重庆北站开往南京南站的D2272次列车上举行主题活动迎接节日。
新华社记者 唐奕 摄
稳定蛋鸡生产 保节日市场供应
1月8日,在贵州省铜仁市大龙经济开发区一家蛋鸡养殖企业,工作人员在蛋鸡养殖场收鸡蛋。
春节临近,贵州省大龙经济开发区结合当地鸡蛋市场供需动态,积极帮助当地蛋鸡养殖企业储备饲料、畅通运输、提供市场需求信息等,引导企业加快生产,保障鸡蛋产品市场供应。
新华社发(胡攀学摄)
守护平安的人民卫士——写在首个中国人民警察节到来之际
在南京南站候车大厅,民警和旅客合影,共迎“中国人民警察节”(2021年1月7日摄)。
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内蒙古二连浩特口岸:部门联动保障出入境中欧班列创新高
1月8日,一列中欧班列完成边防检查后驶出二连浩特国门。
新华社发(郭鹏杰 摄)
寒夜中那抹红蓝,是城市最有安全感的底色
长春市公安局重庆路派出所所长白鑫宇(右)、民警王广辉(中)、辅警李毅(左)在街头执行夜巡任务(1月6日摄)。
长春市公安局夜治安巡逻防控工作起始于2011年7月,由巡警支队负责组织实施,如今已持续了近10年。
无论寒暑,每晚19时至次日5时,500余名警力与130余辆巡逻车组成百余个巡逻队,行进在城区各个角落,以车巡与步巡相结合的勤务模式,履行应急处突、治安管控、处置警情、调解纠纷、救援服务等职能,编织出一张覆盖整个城区的“平安网”。
2020年长春市夜巡时段同比2019年,实现了刑事、治安警情“双降”,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双升”的目标。
夜未央,城市已然睡去,而长春街头的夜巡警车依然警灯闪烁。一抹抹红蓝点缀在寒夜中,守护着万家灯火的平静与安宁。
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最冷小镇”交警:极寒中的交通守护者
孙臣的眼睫毛和帽子都上了霜(1月8日摄)。
1月8日是“三九”第一天,在有着“中国最冷小镇”之称的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中区,最低气温达到零下40摄氏度左右。呼中区公安局交警成为极寒中的交通守护者。已有35年警龄的孙臣一早顶着寒风上岗执勤,极寒天气使他头部很快“挂霜”。在这种极端环境下,他默默坚守,用踏实的工作守护群众出行安全。
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