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号

数据赋能商业银行助力乡村振兴
金融观察 2023年5月25日 16:03:15  阅读量:47164
摘要

乡村振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商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建设的重要载体,应充分运用数据工具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能力。本文探讨了当前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指出商业银行应以前瞻的眼光、服务的心态,做好长期规划,运用金融科技实现数据的采集、分析、处理、预测,积极参与构建数据共享平台,强化数据安全管理能力,强化银行内生安全合规动力,进而提升银行农村金融服务效能。


关键词:乡村振兴;商业银行;数据;风险控制


图片



一、引言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乡村振兴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持续从乡村治理、农业产业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等多方面提出指导意见,近年来进一步在金融支持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大数据在乡村建设中的运用等方面做出战略规划。中国人民银行在《关于做好2022年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推进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农业农村部《“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加快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建设,培育数据交易市场,推动涉农数据要素有效流通,开拓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场景。大数据的广泛运用将有助于优化农村金融服务解决方案,提高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服务能力。本文从商业银行有效运用大数据技术,改善农业农村金融服务效能的角度,探讨了数据赋能商业银行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


二、现状与困境


  随着金融数字化的深入发展,商业银行正在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金融科技手段加速布局农村市场,打造数字金融产品,简化业务办理流程,提供便捷式、智能化服务,同时不断增设线下服务点和配备相关人员,线上线下协同运作来克服农村客户分布广、距离远的问题,与过往相比服务能力具有较大提升。但是总体业务体量较小,难以满足广大农村金融市场需求,对乡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主要存在以下难点: 

  

(一)农户从银行获取服务的需求未充分激发

  根据2021年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调查样本中约2/3的农户通过民间借贷来满足借贷需求,半数以上的农民无论金额大小都偏好现金支付,供应链金融的参与水平也普遍较低,表现出农民虽存在资金需求和交易行为,但是使用金融服务的主观意愿较弱。

  首先,农村地区民间借贷盛行,其占比高达40%。民间借贷有金额小、期限短、快速到款的特点,且大部分农民倾向于向亲戚朋友借钱,该借贷方式无需支付利息,可以有效满足农户信贷需求。民间借贷还符合农民对亲疏社会关系和信任条件的要求,由于商业银行在农村的线下布局较少,与村民缺少直接交流,因此相比银行贷款,农民对民间借贷的接纳程度更高,出现了民间借贷挤占银行业务拓展空间的情况。

  其次,由于农村青壮年人口流出,留守的高龄和低龄人口普遍受教育程度偏低,导致农村人口对银行和金融知识的接受程度较弱。人民银行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分析报告显示,农村地区消费者金融素养低于城镇地区,尤其是高龄人口适应金融数字化的难度较大,难以习惯手机支付等新型金融渠道,也较少主动通过互联网渠道获取金融信息,这让他们成为非法金融侵害的易感人群,一旦有金融诈骗的经历则会降低他们对银行推行数字金融服务的信任度,减弱他们从银行获取金融服务的主动性。

  

(二)商业银行服务动力不足

  金融科技和数字化运营显著提升了银行触达乡村市场的可行性,但是受制于市场认知偏差,部分银行内部对农业农村市场的认知有待进一步深化,未充分认识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政策制度红利带来的市场潜力。此外,通过金融科技强化风险监测管控能力尚且存在薄弱环节,导致全员经营参与度有限,未完全发挥战略合力。

  另外,金融数字化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暂无法完全支撑农村市场规模化发展,银行线下布局的机构和团队也较少,对市场需求认知仍不充分,缺乏契合农户金融消费习惯的高适配金融产品。

  

(三)农村数据基础薄弱

  农村农业数据能够反映农村金融需求和农户经营生活情况,为银行提供市场和风控的基础信息,但是目前农村数据基础相对薄弱,主要表现为微观数据缺失、数据获取渠道有限、金融数据安全问题干扰。

  现有的农村数据多停留在宏观层面,难以从微观角度反映农民个体的情况,尤其是乡村贫困地区存在隐藏性特征,例如大型工厂打工的村民个人可能从全镇经济发展中的获益有限、外出打工人口转移到城市仍为城市贫困主体,微观数据的缺失会影响商业银行对农村市场认知的准确性。

  商业银行获取数据的渠道有限。银行对数据的可信度、信息质量和信息安全的要求较高,但是目前缺少完善的管理体系,数据获取渠道分散,且数据质量受技术水平等影响,存在较大的差异和不确定性,银行在收集和使用数据的过程中,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审慎评估,对运营成本控制和潜在风险管理提出了较高要求 。

  最后,金融数据安全问题仍未解决。农民个人信息保护和网络安全意识较弱,难以有效辨别信息安全风险,容易因为数字化金融工具的不当使用而承受损失,不利于银行数字化产品的推广。


三、商业银行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要求


(一)前瞻性

  农村市场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目前我国约有5.1亿农民、2.3亿农户,农业农村市场约有45万亿元存款资金沉淀,每年有近50万亿元的资金流转和数万亿元的国家涉农补贴及转移支付,且融资需求快速增长,2022年末我国涉农贷款余额达49.25万亿元,同比增长14% ,但是目前有效满足率仍不足50%,在客户体量、市场空间、潜在效益方面都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同时,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城镇产业向乡村的转移也为金融新业态和金融资源汇聚创造了条件。商业银行需要全面认识农村市场的发展潜力,主动进行战略布局,把握市场先机。

  

(二)长期性

  短期内,农村金融效益不高、风险较高,贷后管理难度大。但是长期来看,随着国家不断加大“三农”工作、美丽乡村建设、粮食安全投资和扶持力度,相比竞争日益激烈、收益不断降低的城镇金融市场,农村市场无疑是一片商业银行发展的蓝海,经营风险也会不断下降。

  由于农村经济基础薄弱,通信和先进信息处理设备等公共基础设施目前还难以支撑数字金融的规模化运营,且农户对商业银行的信任度偏低,提高客户信任程度将是长期的过程,因此银行要树立长久目标、制定长远规划、关注长期效益,以金融支持农村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发展为导向,带动农村经济进步和农民富裕,进而激发农村金融市场潜力,形成市场化、可持续的金融生态。


(三)社会性

  乡村经济主体具有单个体量小且分布分散的特征,仅从盈利性的角度出发,经营效益不明显,对商业银行不具备较强吸引力,但是从战略角度出发,对国家和商业银行有重要意义,因此不能忽视乡村振兴的社会性。农业是国之根基,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金融是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商业银行能够为农户生产生活提供资金支持,激发农村生产经营活力,创造就业机会,帮助农民实现自主脱贫,形成经济和金融的良性互动。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分布点多面广,有丰富的渠道资源、雄厚的技术和资金实力,在支持农村金融的机构中具备显著优势,因此商业银行要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充分运用自身资源优势助力乡村振兴,切实履行政策责任和担当,积极布局乡村市场,在强化自身经营管理、设置风险容忍底线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对农村金融市场不良贷款的宽容度,以此来加强对农业农民信贷的支持力度,降低其从正规金融渠道获得资金的融资门槛,助力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四、数据赋能商业银行服务乡村振兴建议


(一)数据赋能产业振兴

  农业产业振兴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激活金融需求、提高农户金融素质的关键因素,而充分发挥金融大数据支持乡村产业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切。目前,商业银行已经实现了部分数据的挖掘与应用,例如接入龙头企业数据库或与第三方数据公司合作,在借款人授权的前提下,获得订单数量、金额等交易数据,以及生产面积、年限等生产经营信息,以这些数据信息为依据,向农户、农业企业、农产品零售商等主体发放地区特色农业产业贷款。

  下一步,银行可以结合数据资源和数字技术,更加精准地识别客户、判断各类风险,加大对农业产业的支持力度:一是应用互联网、物联网和传感技术,实现农业生产、加工、储运等环节环境的智能感知、数据的在线采集和分析,根据数据判断农产品生产购销状况,提高可用于风险甄别的信息质量,增加可用于抵质押或增信的农业农村资源品种,使农业资源转变为资产,创新信贷服务模式。二是引入区块链技术,从地区优势农业产业或龙头企业入手,探索具备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业务场景,实现场景中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数据上链,形成完整且可信数据源,为多流信息交互交叉验证提供条件,加强融资信息的可追溯性和可验证性,一定程度上降低业务风险。三是将数据应用于气候风险预测,气候问题对农业产业的影响往往是突发性和颠覆性的,可能造成农业供应链断裂,影响农民收成收入的稳定,结合数据资源与机器学习技术,可以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对风险进行智能识别和提示,为银行强化农村金融风险管理能力提供条件。四是在新时代农业产业现代化背景下,商业银行应重点支持地区特色产业,关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返乡创业的乡村人才,通过数据分析与运用,降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创业企业的融资门槛,协助地区打造产业优势。

  为保证金融数据的可得性、完整性、及时性,商业银行应加强与当地村两委等基层机构的沟通合作,开展数据收集、录入、管理、金融知识培训,与合作社等村集体经济组织协力指导农民操作,切实推进数据技术在农业农村的应用。


(二)参与构建数据共享平台

  农村有海量的数据规模,具备较大的价值创造潜力。在国家加快建设数据基础制度的背景下,银行可以积极与政府机构合作,共同构建数据共享平台,引入村两委和供应链条上的经营主体,通过智能采集或自主上传的方式,分享本地土地、农资、村务、农产品交易、资金支付等数据,对不涉及个人隐私和公共利益的数据开通双向授权,建立平台共建共享和数据市场交易机制,让关联方能够通过平台收集和了解产业交易信息,更有效地监督购产销的全流程,提高交易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已经在加速布局农村数据共享平台,通过与省农业农村厅、农信联社、供销合作社等机构合作,打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管理系统、农村产权流转交易系统、农村“三资”管理系统等涉农平台,并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搭建物流供应链管理平台。银行作为平台共建方,参与收集、发布和管理相关数据信息,在PC端和移动端实现平台系统直连,依托平台引入客源,开展衍生金融服务。

  通过共享平台,银行可以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更高质量的农户信用依据,并在数据交互的基础上,强化与农户的信息交流和社会联系,与农村客户建立更稳固的信任机制。也可以创新金融服务场景,例如伊斯兰银行和印度小微银行依托数据平台了解市场供求信息,发挥其渠道优势,批量购入农资、设备,以合适的价格和利率转租给农户等经营主体。共享平台也有利于推动农村经济数字化转型,农民可以利用平台上丰富且即时的市场交易信息,提前调整种植品种、交易对手、库存等经营要素,增强市场把控能力。另外,共享平台涵盖跨地区的消费市场信息、涉及丰富的商品种类、关联便捷的线上交易窗口,有助于激发农村消费潜力,引导农户转向线上消费,转变农民消费方式和消费结构,加速农村经济数字化转型。


(三)重视数据安全建设

  金融数据信息的规模化应用、资产化管理和要素价值的释放对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村地区电信诈骗、数据泄露等案件较多,数据安全问题突出,解决相关问题,不仅要积极开展农村数字金融知识普及,还要加强农村数据资产安全建设。

  目前,已经有银行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政府专项资金发放的管理,专项资金以积分的形式通过基于区块链的积分管理平台发放给村民,村民再用积分进行消费结算,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独立性和不可篡改性特征有效提高了资金交易数据的安全性,满足资金使用监管要求。银行应进一步提高内生安全合规动力,严格遵循数据监管要求,同时丰富数据安全管理技术工具,提高数据安全监控评估能力,有效封堵合规漏洞。

  在此基础上,银行可以积极参与同业及跨行业协同监管,共建数据合规审查平台,提高数据处理的透明度,从而提升农村客户对银行的信任度,帮助农业农村经营主体加速适应数字化金融,助力农村数据安全建设。在保证数据安全监控管理水平的前提下,以数据赋能金融助力农业产业振兴,以产业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农村就业机会,吸引农村人才回流,打造农村产业链和生态圈,改善农民经济生活水平,发挥金融供给在乡村振兴系统化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实现商业银行助力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


作者简介:韩子珺,中国工商银行湖北孝感分行。

原文刊发于《现代金融导刊》2023年第2期  



金融号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金融号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用户违规操作举报电话:86-10-68060420,举报邮箱:zgjrw2010@126.com。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友情链接
72小时点击排行
一周点击排行
备案 京ICP备07028173号-1
Copyright 2002-2020 financeu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金网投(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资产控股:亚洲金控投资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