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网首席金融评论员
杭州银行第一次乌龙事件:2016年9月,杭州银行公告的《杭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书》摘要中把募资额的“亿”写成了“万”,37.67亿元写成37.67万元。
杭州银行第二次乌龙事件:2023年6月26日晚,杭州银行在披露125亿规模的定增预案之后,又火速在6月27日盘前,将定增规模调减至80亿元。此后6月29日晚间,杭州银行再次发布定增修订稿,确定此次非公开发行的股份数量、募资规模分别不超过9亿股、80亿元。
杭州银行第三次乌龙事件:2024年4月19日晚间,杭州银行在披露2023年度利润分配方案公告时闹出乌龙,将本应是“2023年度拟每10股派息5.20元”的分红政策,误写为“2023年度拟每股派息0.52元”。随后,该行火速发布更正公告称,因工作人员疏忽,“重要内容提示”中的“每股分配比例”列示笔误,应为“每股派发现金股利0.52元”。
杭州银行频频因内部失误引发“乌龙事件”,再次引发了对其内控管理的关注和质疑。这些事件不仅暴露了银行内部管理的混乱和不严谨,也给投资者和公众带来了信任危机。
首先,杭州银行在披露利润分配方案时出现的错误不仅是简单的笔误,更是对财务信息核对和审核流程的严重失误。这种粗心和疏忽不仅会误导投资者,也会影响市场秩序,损害银行的声誉和信誉。
其次,杭州银行此前在募资额度披露和定增规模公告上也出现过类似的失误,这反映了银行内部管理体系的漏洞和不完善。持续出现这样的问题表明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加强,包括核算流程的规范、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和透明度等方面。
这种内控管理的混乱不仅令人担忧,更引发了对银行治理结构和运营机制的质疑。银行是金融机构,其稳健经营和风险控制至关重要。如果内部管理存在漏洞和混乱,将给银行带来巨大风险,影响其长期发展和可持续性。
对于杭州银行而言,需要认真反思并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内部控制和管理,提升员工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意识,确保类似事件不再发生。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对银行内部管理的监督和审查,确保金融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杭州银行“三次乌龙事件”折射出其内控管理存在的混乱和薄弱环节,需要引起相关各方高度重视,共同努力改善银行的内部管理机制,提升其整体风险控制水平,以重建市场信任和恢复公众对银行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