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号

地方造假干扰了中央对地方财政的真实判断
金融观察 2024年8月19日 20:27:19  阅读量:64045

中国金融网 | 金雷

近期,多个省份公布了2023年预算执行和财政收支审计报告,这些报告揭示了一些地方在财政收入方面的造假手法,严重影响了财政收入的真实性和可持续性。这些问题不仅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也对宏观经济调控产生了负面影响。

广东省的审计报告指出,3个市及3个县通过国有企业购买国有资产等手段,虚增了171.01亿元的财政收入。这种方式实质上是通过内部交易制造出财政收入的假象,虽然账面上看似收入增长,但并未真正增加地方的实际财力。

河北省的审计报告提到,1个市和7个县通过虚假处置公益性资产、多缴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或罚没收入,虚增了24.95亿元的财政收入。这种手法通过夸大资产的处置价值,或者随意调整收入来源,来实现虚假收入的目的。

四川省和青海省的审计报告分别指出,部分地区将定向捐赠资金缴入同级财政,虚增了4151.22万元的收入。此外,青海省的报告提到,2023年省级财政将收回的以前年度资金调入一般公共预算,从而制造出2000万元的虚假财力。

内蒙古的审计报告显示,4个盟市通过不当征缴资金,虚增了286.49万元的非税收入。辽宁省的报告则提到了4个市及19个县利用财政资金缴纳特许经营权转让价款、土地出让金和罚款等,进一步揭示了地方在非税收入方面的造假行为。

除了虚增财政收入外,审计工作还发现一些地方在收入征收过程中存在人为调节的现象。税务部门为完成当年任务,多征收或提前征收企业所得税、消费税、土地增值税等542.9亿元,而在完成任务后又延压企业所得税等947.9亿元。此外,广东省的审计报告还指出,部分市和县未及时征收土地出让金等,影响了36.34亿元的财政收入真实性。

地方政府虚增财政收入的主要动机在于政绩考核。由于财政收入增长是考核的重要指标,一些地方为了追求政绩,选择了造假。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施正文指出,虚增财政收入不仅掩盖了真实财政状况,还加剧了地方财政风险,干扰了中央对地方财政的真实判断,进而影响宏观调控。

为抑制虚增财政收入行为,专家建议地方政府需端正政绩观,科学设定收入指标,并将收入指标视为预期性指标而非刚性任务。同时,持续推进财税改革,增加地方自主财力,减轻财政压力。此外,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大对虚增行为的打击力度,严肃问责相关责任人。

地方财政的虚假现象不仅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也为经济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只有通过加强监管、透明操作和科学管理,才能确保财政收入的真实性,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审计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期待未来能够有更多的改革措施落地,推动地方财政的健康发展。


金融号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金融号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用户违规操作举报电话:86-10-68060420,举报邮箱:zgjrw2010@126.com。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友情链接
72小时点击排行
一周点击排行
备案 京ICP备07028173号-1
Copyright 2002-2020 financeu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金网投(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资产控股:亚洲金控投资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