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网 | 汗青
近年来,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理念的重视,循环经济逐渐成为各国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中国也不例外,近期中央和地方陆续发布的多份文件,均释放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信号。根据数据显示,循环经济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万亿级市场,并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正加速崛起。
根据统计数据,今年前8个月,循环经济相关企业数量同比增长超过30%。这一增长主要归功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市场需求的提升。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8月,现存的“循环经济”相关企业近270万家,2024年1至8月新增相关企业61万家,与2023年同期相比上涨34%。这一现象表明,循环经济作为经济新常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与创业热潮。
今年上半年,国家出台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文件中强调要“深入推进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推广资源循环型生产模式,大力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根据目标,到2030年,大宗固体废弃物年利用量将达到45亿吨,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20年提高45%左右。这些政策不仅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企业提供了明确的市场预期。
绿色金融作为支持循环经济的重要工具,近年来在中国发展迅速。今年1—7月,国家开发银行发放绿色贷款超过2900亿元,贷款增速高于全行各项贷款增速。绿色金融债券的发行也持续加速,截至目前,已累计发行绿色金融债券1890亿元。这些资金不仅为节能降耗产品和环境治理服务等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循环经济的整体发展。
循环经济的关键领域成为焦点。锂电池的广泛应用使得锂电回收成为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市场研究,锂电回收市场正在快速扩展,预计到2025年,相关市场规模可能达到千亿元级别。随着电动车和储能设备需求的增加,锂电池的回收利用将迎来巨大的市场机会。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也将为锂电回收行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今年上半年,全国新增3160个智能化社区废旧物资回收设施,提升了废旧物资回收的效率和便捷性。智能化回收设施不仅减少了人力成本,还提高了废旧物资的回收率,为资源的循环利用创造了条件。
金属危废的资源化处理也是循环经济的重要领域之一。银河证券研究报告指出,金属危废资源化市场将在未来几年迎来发展机遇。随着环保政策的加强和技术的进步,金属危废的资源化处理将逐渐成为行业标准。
8月20日,国家开发银行在上海清算所成功发行120亿元三年期绿色金融债券,发行利率为1.63%。这一债券的发行获得了境内外各类投资者的踊跃认购,认购倍数达3.08倍。这是中国首笔基于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报告——减缓气候变化》标准的新发行绿色政策性金融债券。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节能环保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和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等领域中的重点项目,预计可实现年减排二氧化碳69.72万吨、节约标准煤30.89万吨。
根据《国家开发银行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行动方案》,国开行将加大对交通运输、物流流通、能源水利、城乡建设等基础设施领域绿色低碳发展的支持力度。通过丰富金融产品,国开行积极助力节能降碳十大行动,支持高耗能行业的转型升级和低碳技术的应用。国开行的目标是到2025年,绿色贷款余额力争达到2.5万亿元,并力求不断提升绿色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国开行还积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出绿色信贷、绿色租赁、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等,满足各类企业在循环经济转型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同时,国开行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共同推动绿色项目的落地,实现融资与项目的有效对接。例如,通过绿色资产证券化,国开行能够将优质绿色项目转化为可流动的金融产品,进一步提升资本的使用效率。
随着政策的持续推动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中国的循环经济将在未来几年继续深化发展。预计到2030年,循环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涵盖更多的行业和领域。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使用和再利用等环节将更加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实现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发展。
绿色金融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支持循环经济的主要动力之一。国开行等金融机构将进一步加大对绿色项目的投入,推动绿色金融与传统金融的深度融合,助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将为绿色金融的创新提供新的机遇,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和透明度。
在全球范围内,循环经济和绿色金融的合作将成为重要趋势。中国将积极参与国际绿色金融标准的制定与交流,促进技术、经验和资金的共享,推动全球循环经济的发展。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中国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的绿色金融水平,还能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绿色金融的蓬勃兴起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动力。随着各类政策的落实和市场机制的完善,循环经济将不断壮大,形成万亿级市场的良好局面。国开行在绿色金融领域的突出表现,为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未来,随着更多创新举措的推出,循环经济和绿色金融的结合将为中国经济的绿色转型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