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网首席金融评论员 大河
近年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在全球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地位逐步提升。根据黄奇帆在第六届外滩金融峰会上的讲话,人民币国际化的综合指数不降反升,显示出其在支付结算、投融资、计价和储备等方面的显著进步。
根据SWIFT的数据,到2023年12月,人民币在全球支付清算中的使用比例已达到4.14%。这一数字与2021年相比,上升了近2个百分点,意味着人民币的使用正以每年约1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这使得人民币成为全球第四大支付结算货币,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
越来越多的境外市场主体开始考虑使用人民币作为融资货币,尤其是在对华贸易中。这种趋势表明,人民币不仅在国内市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逐渐被国际市场所认可和接受。随着中国的人民币互换安排和清算网络的日益健全,很多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选择以人民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这一变化不仅促进了人民币的使用,还增强了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在国际贸易中,越来越多的境内工商企业倾向于使用人民币作为合同的计价货币。2023年,中国的货物出口总额达到23.77万亿元(人民币),占全球出口市场份额的14.2%,连续7年保持全球贸易第一大国的地位。同时,进口总额为17.99万亿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10.6%,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这些数据背后,反映出庞大的国际支付结算和贸易计价需求,进一步推动了人民币的国际化。
在储备货币方面,自2022年8月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的生效,使得人民币的权重从10.92%上调至12.28%。这一变化标志着人民币在全球储备货币中的地位得到提升,反映出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信心增强。
尽管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显著进展,但黄奇帆指出,人民币国际化仍有很大的空间,仍需做大量的工作。根据人民银行的报告,截至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的人民币国际化指数仅为3.26,远低于美元(57.68)、欧元(22.27)和英镑(7.66)等主要国际货币。这一差距显示出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仍有待提升。
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发展空间。随着中国在全球贸易、投资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化将迎来新的机遇。未来,随着更多国家和地区选择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和投资,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将进一步增强,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