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号

养老金融服务就是最大的民生
金融发布 2024年10月6日 09:13:29  阅读量:76155

中国金融网首席金融评论员 汗青

随着中国社会的深度老龄化加剧,养老问题已成为亟待解决的民生焦点。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3年,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突破3亿,预计到2035年这一数字将增至5亿,届时老年人口占比将超过20%。在这一背景下,养老金融服务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关乎个体的晚年生活质量,更与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息息相关。

在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人群体面临着“长寿”、“空巢”和“金融素养不足”等多重挑战。根据北京市2023年的统计数据,市民的平均预期寿命已提高至82.51岁,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将经历长达数十年的退休生活。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下降使得老年人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愈加复杂。

与此同时,许多子女因工作等原因无法照顾年迈父母,导致空巢现象普遍。根据2020年的一项调查,超过50%的老年人表示在日常生活中缺乏亲属陪伴。这使得老年人迫切需要专业的金融服务机构来帮助他们进行财务管理和决策。此外,老年人群体的金融素养普遍偏低,面临着金融欺诈和经济虐待等风险,亟需针对性的金融教育与服务。

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助理张晓慧在外滩金融峰会上提到,养老金融服务应由三大核心板块构成:养老金金融、养老产业金融和养老服务金融。其中,养老服务金融作为最大的短板,急需改进和完善。

养老金金融:包括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近年来,中国在个人养老金的顶层设计上不断推陈出新,已有36个城市和地区试点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这些措施为个人养老提供了基础保障,但仍需进一步增强资金的增值能力。

养老产业金融:支持养老产业的资金流动与融资机制的建立。随着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如何为养老机构、护理服务等提供金融支持,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

养老服务金融:这一板块关注的是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金融服务需求。例如,针对失智老人的账户监控与管理、针对失能老人的数字账户服务等,均需金融机构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然而,目前我国在这一领域的服务供给尚显不足,针对性和有效性亟待提升。

商业银行作为养老服务金融的主要载体,理应发挥更大作用。根据数据显示,2019年,银行业的平均离柜率已达89.77%,这意味着老年人可以通过网络和移动端办理几乎所有银行业务。然而,许多老年人对这些新兴技术的接受度仍不高,这就要求银行在提供服务时,必须考虑到老年人的使用习惯和需求。

银行可以通过整合资源,构建综合性养老金融服务体系,将个人养老金账户与健康、法律咨询等非金融服务结合起来,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例如,为失智老人提供账户公证和监控、为失能老人设立联名账户等,这不仅可以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也能更好地保护他们的财产安全。

养老金融服务的发展不能仅仅聚焦于资金的流动,更应回归到“人”的本质上。在制定养老金融服务时,金融机构需要深入了解老年人的需求,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以提升他们的生活水平。

未来,养老金融服务将不仅是金融机构的业务拓展,更是社会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养老金融服务将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推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抓住这一机遇,提供高质量的养老金融服务,显然是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

在这个百岁人生的时代,如何让每位老年人都能享有安心、便捷的金融服务,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挑战。养老金融服务,正是我们实现民生改善、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金融号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金融号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用户违规操作举报电话:86-10-68060420,举报邮箱:zgjrw2010@126.com。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友情链接
72小时点击排行
一周点击排行
备案 京ICP备07028173号-1
Copyright 2002-2020 financeu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金网投(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资产控股:亚洲金控投资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