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网首席金融观察员 金雷
近年来,金融系统反腐行动持续发力,12月18日,又有三位金融高管被查,分别是中国农业银行原首席专家许锡龙、中国银行贵州省分行原副行长徐鸿周及国家开发银行黑龙江省分行原副行长刘凯。这一系列反腐行动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金融系统内部的腐败现象似乎愈演愈烈,令人深思。
根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的通报,许锡龙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供职农行超过30年的他,在职期间历任多个重要职务,积累了丰富的管理和决策经验。然而,这样的资历并没有为他提供足够的保障,反而成为反腐行动中的一颗“老虎”。与之类似,徐鸿周和刘凯在其各自的岗位上也曾有着光鲜的履历,但最终都难逃被查的命运。
近年来,金融系统的反腐力度不断加大,国家对金融领域的监管愈发严格。相较于以往的“隐蔽”查处,现在的反腐更倾向于公开透明,相关部门的通报也频繁发布,这显示出国家对金融腐败的零容忍态度。
尽管反腐力度加大,但金融系统的腐败现象却屡见不鲜,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权力集中与监管漏洞:金融机构无论是国有银行还是农商银行,往往存在权力高度集中的现象,个别高层管理人员可以对重大金融决策拥有过大的权力。同时,监管体系的漏洞和不完善使得一些不法行为得以滋生。
利益驱动:金融行业的巨额利润和复杂的利益关系,使得部分高管容易受到利益诱惑,铤而走险。尤其是在经济形势波动时,风险管理不力、信贷审批不慎等问题更容易出现,导致腐败现象的发生。
缺乏有效的问责机制:尽管近年来反腐措施有所加强,但在一些金融机构内部,问责机制仍然不够完善。部分高管在职期间难以受到有效监督,导致一些不当行为得不到及时制止。此外,内部审计和监督机制的缺失也使得腐败行为难以被发现和追责。
文化与风气问题:在某些金融机构中,存在着重业务、轻合规的文化氛围。高业绩压力和短期利益的追求,可能导致一些高管在道德和法律的边缘徘徊。此类文化容易造成“潜规则”的滋生,进一步助长了腐败的发生。
面对金融系统腐败现象的持续存在,未来的反腐斗争仍需向纵深推进,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加强监管与审计: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加大对金融机构的外部审计和内部控制力度,确保每一项重大决策都能经过有效的风险评估和合规审核。引入第三方审计机构,增强独立性和透明度。
完善问责机制:建立健全高管问责机制,对腐败行为零容忍,确保发现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处理。同时,鼓励内部举报,建立保护举报人的机制,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参与感。
培养合规文化:通过培训和宣传,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水平,营造良好的合规文化氛围。领导层应以身作则,树立榜样,推动合规与业务并重的发展模式。
创新反腐手段: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加强对金融交易的监测,及时发现异常行为。通过数据分析,识别高风险部门和岗位,开展针对性的反腐斗争。
金融系统的腐败问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的根源涉及到权力、利益、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尽管反腐力度在持续加大,但要真正根治这一顽疾,仍需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提升金融行业的整体透明度和合规性。只有通过系统性的改革和长效机制的建立,才能从根本上遏制金融腐败的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