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网首席金融观察员 金津
在金融行业的发展长河中,监管处罚犹如高悬的警钟,时刻警示着银行机构规范运营的重要性。天津农商银行,这家有着深厚历史底蕴和庞大资产规模的金融机构,在 2024 年末至 2025 年初接连收到监管罚单,这一系列事件无疑为其敲响了一记记沉重的警钟,促使它必须深刻反思,从处罚中汲取教训,探寻合规发展之路。
先看 2025 年开年首张罚单,天津证监局披露的问题直击基金销售业务的要害。基金销售业务部门负责人与信息管理平台运营维护人员双双未取得基金从业资格,且负责人未向监管部门任职备案,这就如同让没有行医执照的人主刀手术,从源头上埋下了专业隐患。未对原基金销售业务负责人进行离任审查,使得业务交接环节可能出现漏洞,后续问题难以追溯责任。而内部控制机制的诸多不健全之处更是令人担忧:缺乏专门合规风控人员对关键业务的有效审查,导致业务运作处于监管 “盲区”;对新销售基金产品忽视合规审查,内部制度更新滞后,跟不上业务发展节奏。这一系列违规行为,天津证监局果断出手,责令改正并记入诚信档案,相关负责人也被警示,凸显监管对规范基金销售业务的决心。
回顾 2024 年,天津农商银行更是罚单连连,累计被罚 200 万元。12 月因贷款 “三查” 未尽职、员工管理不善,员工甚至出现违法活动,被罚款 110 万元,信贷业务作为银行的核心盈利板块,如此疏漏暴露出风险把控的巨大漏洞。此前 8 月,因数据统计问题,包括监管数据与多类数据对比存在偏差、报送不真实等,被罚 90 万元,数据质量直接关乎监管判断与决策,不准确的数据可能掩盖潜在风险,误导银行自身战略布局。
从经营数据看,截至 2024 年 9 月末,天津农商银行总资产 4545.69 亿元,较年初增长 258.44 亿元,负债总额 4179.44 亿元,增加 240.19 亿元,营收、净利润双增长,看似一片繁荣景象。但监管处罚如阴霾笼罩,揭示出繁荣背后的隐忧。如此大规模的银行,在快速发展过程中,若忽视合规,根基不稳,随时可能陷入危机。
股权结构方面,持股 5% 以上的 5 家大股东实力雄厚,国有实际控制背景看似坚实后盾。然而,股权质押比例高达 13.55%,9 户股东因质押超 50% 股份被限制表决权,甚至 3 户涉及司法冻结,这表明股东层面存在资金压力与潜在纠纷,可能影响银行战略决策自主性,进一步削弱抵御风险能力。
天津农商银行从这些监管处罚中,应学到强化合规意识刻不容缓。无论是信贷、数据统计还是新兴的基金销售业务,任何环节都不能心存侥幸。需构建全方位合规培训体系,从高层管理人员到一线员工,定期开展法规学习、案例剖析,让合规理念深入人心。
完善内部控制是关键。建立独立、专业且高效的合规风控团队,对业务全流程实时监控,尤其在新业务拓展、人员变动时,确保无缝对接监管要求。加强制度更新机制,依据业务创新、法规变化及时调整内部规则,做到业务发展与合规同行。
股东管理不可忽视。银行应密切关注股东财务状况,对股权质押等行为设定预警红线,提前介入化解潜在风险,确保股权稳定,为银行长期稳健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天津农商银行经历的这些处罚是成长的阵痛,唯有痛定思痛,将合规内化为核心竞争力,才能在金融浪潮中稳健前行,不负市场信任与监管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