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银行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兴业银行、光大银行、恒丰银行、中信银行四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以金融 “五篇大文章” 为指引,通过系统性战略布局和金融创新,展现出服务国家战略、赋能实体经济的硬核力量。从绿色金融到科技赋能,从普惠服务到民营经济支持,各家银行以差异化的路径构建起覆盖国家战略、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的金融服务矩阵,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绿色金融:从产业链重构到生态协同
兴业银行以 “绿色票据 + 产业生态” 双轮驱动,打造循环经济样本。其为盛虹控股提供的 7.5 亿元融资,支持年消耗 300 亿个废弃塑料瓶的再生纤维项目,成为全球绿色转型的标杆案例。通过 “兴享 E(票)” 特色票据生态圈,兴业银行已为 250 多户代理商提供超 100 亿元绿色商票融资,将核心企业信用延伸至产业链末端,推动光伏、新能源等领域的绿色供应链建设。这种 “链主企业买方付息 + 信用传导” 模式,不仅解决了代理商的融资难题,更重塑了绿色产业的资金流动逻辑。
恒丰银行则以 “绿色信贷 + 碳金融” 为抓手,落地全国首单知识产权挂钩 “节水贷”,发行两地挂牌的绿色境外债,构建 “恒绿易碳” 解决方案。截至 2024 年末,其绿色信贷余额同比增长 38%,绿色债券投资增长 26%,率先布局《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主题基金。这种 “政策响应 + 产品创新” 的组合拳,使恒丰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力,尤其在山东等区域市场,通过支持冰雪经济、海洋经济等新业态,推动绿色金融与地方产业深度融合。
科技赋能: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全周期服务
兴业银行将金融服务前置到 “科研阶段”,与闽都创新实验室合作推出 “科技成果转化贷”,为芯片光学检测装备研发企业提供 300 万元纯信用融资,助力实验室技术产业化。在深圳,其 “腾飞贷” 支持低空经济技术突破,“科技企业研发贷” 推动 ODM 企业智能化升级,形成覆盖知识产权研发、中试、投产的全生命周期产品体系。这种 “数据 + 场景” 的风控模式,使兴业银行科技贷款余额突破 1.7 万亿元,服务近 47 万户民营企业。
中信银行则通过 “商行 + 投行 + 协同” 模式,打造专精特新企业服务生态。其发布的 “五五三三” 行动方案,聚焦首发经济、海洋经济等五大新业态,推出 “中信专精特新服务联盟”,整合银行、证券、信托等资源,为科创企业提供从研发到上市的 “股债贷保” 全链条服务。截至 2024 年末,中信银行民营经济贷款余额达 1.35 万亿元,服务超 5.5 万户民营企业,其中专精特新企业贷款增速超行业平均水平。
普惠服务:从政策传导到生态共建
光大银行以零售金融为突破口,构建 “养老金融 + 消费金融” 双引擎。其 AUM 逼近 3 万亿元,服务 1.58 亿个人客户,推出 “阳光金自选计划”“光速贷” 等产品,汽车分期交易额增长近 6 倍。在养老金融领域,光大银行打造 “月恒・岁享” 品牌,管理客户资产 2110 亿元,通过线上养老专区和线下社区服务,形成 “财富 + 健康 + 陪伴” 的立体化生态。这种 “场景化 + 定制化” 的服务模式,使其零售普惠贷款投放超 1700 亿元,增量、增幅均居股份行前列。
恒丰银行则聚焦民生领域,推出 “恒银 E 链” 等特色产品,普惠小微贷款增幅 27%,普惠型涉农贷款增长 19%。其数据资产入表和智能风控平台建设,使不良贷款率连续 24 个季度下降,资本充足率提升至 13.61%。在山东等区域,恒丰银行通过 “双向挂职”“两个两年” 机制,将薪酬绩效资源向基层倾斜,打造 “15 分钟金融服务圈”,实现普惠服务与数字化转型的深度融合。
民营经济:从融资支持到生态赋能
兴业银行设立民营经济部,推出 “技术流” 评价体系,通过 “银政企对接会”“产融对接会” 等活动,累计为 197 万户小微企业发放贷款 1.94 万亿元。其 “绿色票据 + 供应链金融” 模式,不仅解决了代理商的融资难题,更推动光伏、新能源等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在福建,兴业银行与各地商会合作,引导金融资源向民营经济倾斜,形成 “区域 + 客群 + 产品” 的精准服务体系。
中信银行发布的 “30 项举措”,提出 “五五三三” 战略,通过 “繁星计划” 整合资源,为民营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其 “中信专精特新服务联盟” 联动 7 家子公司,推出上市辅导、股权投资等专项方案,助力恒力石化、亨通光电等企业实现技术突破和产业链整合。这种 “集团协同 + 生态共建” 模式,使中信银行在民营经济贷款余额、服务户数等指标上位居股份制银行前列。
深度分析:银行业的战略突围与行业启示
绿色金融的产业化路径:四家股份制银行通过 “政策响应 + 技术创新 + 生态协同”,将绿色金融从单一信贷扩展到碳金融、绿色债券等领域,推动产业链重构。例如,兴业银行的绿色票据服务和恒丰银行的碳金融解决方案,均体现了 “金融 + 产业” 的深度融合。
科技赋能的场景化落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知识产权到数据资产,银行通过 “数据沙箱 + AI 模型” 提升风控能力,将科技金融从概念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例如,光大银行的 “金知了社区” 和恒丰银行的智能评级体系,均体现了数字化转型的实效。
普惠服务的精准化升级:通过 “分层分群 + 场景定制”,银行将普惠金融从 “广覆盖” 转向 “深渗透”。例如,光大银行的 “薪悦管家” 和恒丰银行的 “阳光 +” 会员体系,均实现了从产品到生态的服务升级。
民营经济的生态化支持:从融资到融智,从政策传导到生态共建,银行通过 “集团协同 + 生态联盟”,为民营企业提供全周期服务。例如,中信银行的 “专精特新服务联盟” 和兴业银行的 “银政企对接会”,均体现了生态化服务的创新。
股份制银行正在焕发全新的活力和动能
从绿色产业链的重构到科技成果的转化,从普惠服务的下沉到民营经济的赋能,兴业银行、光大银行、恒丰银行、中信银行四家股份制银行以 “双重重要性原则” 为指引,构建起覆盖国家战略、产业转型、民生改善的金融服务体系。这种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度、响应政策导向的速度、创新金融产品的力度,不仅彰显了股份制银行的责任担当,更诠释了金融服务与国家战略的深度同频。当兴业银行的 “绿色票据” 激活万亿循环经济,当光大银行的 “养老金融” 守护民生福祉,当恒丰银行的 “数据资产” 提升风控效能,当中信银行的 “专精特新联盟” 培育新质生产力,中国银行业正以更坚实的姿态,支撑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宏伟大厦。未来,如何平衡创新与风险、如何深化生态协同、如何提升服务质效,将成为银行业持续探索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