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以占全国 2.3% 的土地创造了全国近 1/4 的 GDP,2024 年区域内 GDP 超万亿的城市达 9 个,金融需求规模庞大且结构多元。这里既是全国性银行的必争之地,也是城商行 “主场作战” 的核心区域 —— 江苏银行、宁波银行、上海银行等头部城商行已形成 “三万亿俱乐部”,总资产分别达 3.95 万亿、3.13 万亿、3.23 万亿,不良贷款率稳定在 0.76%-0.89%,拨备覆盖率普遍超过 300%,展现出强劲的资产质量管控能力。
在这场 “大象起舞” 的竞争中,北京银行的长三角布局呈现出独特的 “渗透式增长” 特征。截至 2024 年末,其长三角地区贷款增速达 14%,营收贡献占比提升至 29.9%,利润贡献占比突破 31.2%。在上海、杭州、南京等核心城市,北京银行通过 “总行级战略客户 + 区域特色产业” 双线策略,科技金融贷款余额突破 3642 亿元(同比增长 40.52%),制造业贷款余额达 1338 亿元(同比增长 31.29%),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形成差异化优势。例如,南京分行累计为常州市企业提供表内外融资 184 亿元,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升级。
北京银行的战略筹码:资源禀赋与差异化能力
品牌与牌照优势。“北京”品牌为其赋予独特的政治资源背书,尤其在服务政府机构、央企及总部经济领域具有天然优势。同时,北京银行拥有全牌照金融集团架构,涵盖理财、租赁、消费金融等业务,可提供“投贷联动”综合服务,这在支持长三角科技型企业时具备差异化竞争力。
数字化转型赋能。董事长霍学文主导的数字化转型成果显著:统一金融操作系统使研发效率提升20%,七大“水晶球”系统实现从经验决策到数据决策的跨越。这一技术底座为长三角分行的快速扩张提供支撑,例如通过智能风控系统降低异地展业风险,通过数字化营销工具精准触达中小企业客户。
成本控制与人力效率。在低息差环境下,北京银行的成本收入比(29.13%)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且通过AI替代柜台人力,释放资源至营销一线,人均创利达129万元。这种效率优势可缓解长三角高人力成本压力,支撑网点扩张与客群深耕。
对标与挑战:长三角 “复制” 北京模式的现实困境
区域品牌认知度的 “先天短板”。尽管北京银行在长三角网点布局已覆盖 16 个城市,但品牌影响力仍局限于 “外来者”。在江苏、浙江等地,本地居民更倾向于选择江苏银行、宁波银行等 “主场银行”。2024 年北京银行长三角地区存款增速 18.34%,虽高于行业平均,但低于江苏银行(22.1%)、宁波银行(17.24%),显示出客户粘性不足的问题。
头部城商行的 “降维打击”。江苏银行以 “大零售 + 交易银行” 双轮驱动,2024 年零售 AUM 突破 3.5 万亿,手机银行月活用户超 2000 万户,是北京银行的 2.8 倍;宁波银行凭借 “垂直化行业事业部” 模式,在长三角制造业贷款市场占有率达 12.3%,而北京银行仅为 5.8%。此外,上海银行依托自贸区政策优势,跨境人民币结算量占长三角地区 18%,北京银行则不足 5%。
跨区域管理的 “水土不服”。北京银行在长三角的 16 家分行中,有 12 家成立时间不足 5 年,管理半径过长导致决策效率低下。2024 年其长三角地区不良贷款率 1.35%,高于全行平均(1.31%),部分分行因过度依赖抵押担保导致资产质量承压。相比之下,江苏银行通过 “总行 - 区域 - 分行” 三级风控体系,将不良率控制在 0.89%,拨备覆盖率达 350.1%。
破局路径:从 “规模扩张” 到 “生态共建”
区域竞争红海化。长三角本地银行如上海银行、江苏银行、宁波银行等已形成稳固的政企合作网络,北京银行需通过差异化定位突围。例如,其“专精特新第一行”战略在长三角的落地需结合区域产业特点,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客群黏性不足。北京银行在长三角的零售客户基础较弱,需借鉴其在北京的“市民银行”经验,通过场景金融(如数字人民币应用、文化消费信贷)增强本地用户黏性。2024年,北京银行零售AUM突破1.22万亿元,手机银行月活用户居城商行首位,此类数字化能力可复制至长三角。
政策协同与生态构建。长三角一体化政策为跨区域金融合作提供契机。北京银行可联动政府、产业园区及创投机构,构建“科技-产业-金融”生态圈。例如,其与中关村科创金融服务中心的合作模式可移植至张江科学城、杭州城西科创走廊等区域。
一场没有终点的 “长征”
北京银行在长三角的 “再造” 计划,本质上是一场城商行突破区域壁垒、参与全国性竞争的战略实验。其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在三个维度实现突破:
战略定力:避免陷入 “规模扩张” 陷阱,坚守科技、绿色、普惠等特色赛道;
组织韧性:打破 “总行 - 分行” 行政化管理模式,建立敏捷型区域作战单元;
生态共建:从 “金融服务提供者” 转型为 “区域经济赋能者”,与地方政府、企业、同业形成共生关系。
“在长三角再造一个北京银行”并非简单的规模复制,而是战略能力在区域市场的重构与验证。若能在差异化定位、数字化赋能与生态协同上形成突破,北京银行或可打破地域边界,成为跨区域经营的城商行标杆。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既需时间沉淀,更需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持续证明其“非对称优势”。未来五年,长三角或将成为检验北京银行从“首都银行”向“全国性特色银行”转型成败的关键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