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透社4月19日 | 中国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的信息显示, 近年来,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高度出发,把农田排水(碱)工程恢复保护工作作为一项民生工程,指导人民银行渭南市分行以盐碱地项目为“小切口”,从服务乡村全面振兴“大视角”落笔,推动政策性银行创新融资方式,加大对盐碱地恢复保护的信贷支持力度,不断唤醒这一“沉睡”资源,让“不毛地”画出“新丰景”。
足迹探寻:让“沉睡”的乡村资源“跃然纸上”
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在调研金融支持乡村振兴过程中发现,渭南市位于黄河流域中游,受地下水位高、蒸发强烈、土壤盐分迁移等因素影响,辖内经开区、大荔县、蒲城县等区域存在约46.2万亩盐碱化土地。盐碱地导致土地产出率低,部分区域粮食亩产不足普通耕地的一半,制约“藏粮于地”战略实施;盐碱化破坏植被,加剧了土地退化,影响了生物多样性。为因地制宜、科学有序推进农田排水(碱)恢复保护工程,指导人民银行渭南市分行主动与自然资源等政府相关部门对接,了解盐碱地恢复保护的融资需求。
服务对接:让“闲置”的盐碱土地“映入眼帘”
人民银行渭南市分行从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出发,把可改造利用的非传统耕地资源盐碱地作为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将支持盐碱地治理纳入做好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大文章的范畴,引导农发行渭南市分行发挥“粮食银行”作用,通过信贷资金投放治理改造盐碱地,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发展耐盐碱作物种植特色农业,实现盐碱地“生态+经济”双赢。农发行渭南市分行抽调业务骨干,汇集全辖力量,组建金融服务专班,与发改、农业农村、水务、自然资源等部门密切沟通,组织召开“金融大讲堂”、政银企座谈会,专人专岗与地方党政、企业协同配合,确保各类事项快速、高效办理。建立省、市、部(县)“三级联动”机制,实行政银企“一线式”服务,采取优先培育、优先受理、优先入库、优先调查、优先审查、优先审议、优先审批、优先发放等“八个优先”措施,前中后台共同问诊把方向,努力提升客户体验。
产品创新:让“难解”的融资堵点“势如破竹”
农发行渭南市分行针对盐碱地综合利用项目公益属性较强、建设初期难以形成经济效益的特征,在上门梳理项目手续的基础上,围绕项目准入、还款来源、担保方式等难点堵点问题,制定“个性化”融资方案,充分发现现金流、设计现金流、创造现金流,提出“整体治理+合理利用项目空间”的现金流模式,在传统中草药种植、苗木销售、光伏用地出租、农作物种植、水产养殖、企业综合收入等资金来源基础上,进一步撬动“两项指标”交易、水利建设、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各项整合资金投入,确定授信额度。2024年以来,累计审批渭北80万亩农田、高新区农田、经开农田排水(碱)恢复保护工程贷款17.2亿元,实现投放9.32亿元。同时,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向农发行总行申请“一事一议”利率优惠定价政策,实行首年利率优惠80个BP,累计为项目减费让利117.44万元,切实减轻企业财务负担。
价值激活:让“白色”的硬壳疮疤“沃土生金”
在信贷资金支持下,渭北80万亩农田排水(碱)东干沟恢复提升改造工程已完成干支分沟清淤427865米,改造构筑物1527个,恢复田间沟道系统24万亩,助力涉及的8个乡镇、158个村落、223872名居民、36003名脱贫人口实现增收致富、粮食连年丰收。以渭南经开区农田排水(碱)恢复保护工程为例,改善排水面积62.7万亩,通过排碱排渍改良土壤、排涝减灾,恢复和保护卤阳湖生态湿地,改善土壤结构和性质。如今,渭河两岸“沉睡”的大盐碱地被逐渐“激活”,白色疮疤正在变成“米粮仓”“蔬果园”“鱼虾池”,充满现代气息的农业“新丰景”正在渭河两岸延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