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如何将金融活水精准导入地方发展的重点领域?蒙商银行以服务内蒙古 “五大任务” 为核心,交出了一份总额达501亿元的攻坚答卷。这份答卷不仅是信贷规模的简单叠加,更是通过战略锚定、产品创新与风险平衡,在生态保护、能源安全、农牧发展等领域实现的系统性破局,为城商行服务国家战略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501亿背后的闯关逻辑:从单点突破到系统攻坚
501亿元的服务 “五大任务” 贷款余额,是蒙商银行逐题破解区域发展难题的直接体现。在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考题中,该行通过58亿元绿色资金定向支持蒙草生态等企业,其中28亿元银团贷款打造的焦炉煤气综合利用项目,既解决了工业废气治理难题,又创造了清洁能源价值,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针对阿拉善盟防沙治沙与新能源开发的复合型需求,创新推出一体化贷款方案,将风沙治理与风光电开发有机结合,破解了生态脆弱区 “保护难、发展更难” 的困境。
在能源安全领域,174亿元资金精准投向 “煤电油气风光氢储” 八大领域,其中为鄂尔多斯煤焦化企业组建的13亿元银团贷款,支持企业将焦炉煤气转化为 LNG 等产品,推动传统能源产业向绿色低碳转型。这种 “产业链延伸 + 绿色转型” 的双轮驱动模式,既夯实了国家能源基地的保障能力,又为资源型地区产业升级提供了金融解法。
从跟跑到领跑:在差异化赛道上建立比较优势
蒙商银行的突围之道,在于避开同质化竞争,在区域特色领域打造核心能力。在农牧产业领域,通过 “银行+合作社+农户” 模式发放37亿元贷款,覆盖近5000户新型经营主体,“马铃薯贷”“葵花贷” 等特色产品与巴彦淖尔等地区的产业特征深度绑定。当当地葵花因灾减产、收购企业面临资金压力时,该行迅速投放普惠贷款纾困,展现了 “接地气” 的服务响应能力。这种基于区域产业禀赋的金融创新,使蒙商银行在农牧金融领域建立了难以替代的比较优势。
在向北开放桥头堡建设中,该行以7亿多元信贷支持进口资源加工企业,通过 “外币+境内外+线上线下” 跨境服务体系搭建3.6亿美元资金通道。为国家级羊绒企业办理首笔低风险代开欧元信用证,并配套近8000万元贷款支持设备进口,既服务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又深化了对中俄蒙经济走廊的金融赋能。这种 “政策机遇 + 产业需求” 的精准对接,使地方银行的地缘优势转化为开放型经济服务的竞争力。
时代大考中的担当:平衡多重目标的金融智慧
蒙商银行的答卷,更彰显了城商行在复杂环境中平衡多重目标的智慧。在民生保障领域,24亿元 “温暖工程” 融资覆盖九盟市百万家庭,其中赤峰翁牛特旗3000万元供暖贷款,直接保障690万平方米区域的冬季供暖,将金融服务的 “温度” 传递到民生一线。与此同时,222亿元安全领域贷款与风险防控举措并行,通过吸收合并村镇银行、上线新业务系统等,实现了附属机构风险化解与数字化转型的 “双赢”,筑牢了边疆金融安全防线。
这种 “发展与安全并重、商业与公益兼顾” 的实践,揭示了新时代城商行的使命定位:既要做地方经济的 “输血者”,更要做风险防控的 “守门人”;既要追求经营效益,更要践行社会责任。蒙商银行通过501亿元贷款的精准投放,证明了金融机构完全可以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实现自身价值提升,在破解区域发展难题中找到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从闯关 “五大任务” 到领跑区域金融,蒙商银行的攻坚答卷提供了深刻启示:地方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规模大小,而在于对区域需求的理解深度和服务精度。在国家战略与地方实际的结合点上深耕细作,将政策红利转化为产品创新,将区域特色转化为服务优势,才能在时代大考中持续交出优秀答卷,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