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下,金融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金融创新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诸多风险。监管层近日释放出明确信号,强调金融创新必须以金融安全为支撑,“安全优先”成为金融机构健康发展的核心。
金融创新是必由之路
“十四五”时期,我国金融事业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金融创新功不可没。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指出,金融业改革开放持续推进,持续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发展多层次金融市场,优化金融结构。
例如,股票发行注册制由试点到全面推开,逐步走深走实,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跑出“加速度”,近年来新上市企业中九成以上都是科技企业或者科技含量比较高的企业。同时,外汇领域也在不断创新,跨境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成效显著,“十四五”以来办理贸易收支便利化等相关业务近4.6万亿美元,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办理相关业务近3000亿美元。
金融创新不仅提升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还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如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所说,5年来,银行业保险业通过信贷、债券、股权等多种方式,为实体经济提供新增资金170万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近19万亿元,年均增速超20%。
金融创新存在诸多风险
尽管金融创新带来了诸多好处,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风险。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杨涛指出,以现实世界资产(RWA)通证化为例,RWA通证化能否真正彰显链上价值,依赖于现实世界资产是否具有清晰的产权且价值稳定。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RWA通证化面临着诸多问题。例如,链下资产托管仍旧依靠中心化机构,可能产生对手方风险;各类非标准资产的定价机制并不成熟,部分RWA的二级市场流动性严重不足,可能带来新的流动性风险;跨境RWA通证化还面临不同区域的合规风险差异、跨境数据传输的合规风险等。
此外,资本市场也存在一些风险。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表示,“十四五”期间,资本市场遭遇了一系列超预期的风险考验,外部输入性风险挑战较大,国内部分领域风险“水落石出”。尽管证监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监管,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私募基金风险整治扎实推进,但仍有约7000家僵尸机构完成出清,“伪私募”等增量风险基本得到遏制,但仍需持续关注。
“安全优先” 是金融机构健康发展的核心
面对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监管层明确提出“安全优先”的理念,将金融安全作为金融机构健康发展的核心。
潘功胜强调,“十四五”期间,人民银行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一方面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同时高度关注防范金融风险和维护金融稳定。例如,在化解融资平台债务风险方面,截至今年6月末,与2023年初相比,融资平台数量下降超过60%,金融债务规模下降超过50%,总体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水平大幅收敛。
金融监管总局也在不断加强监管力度,李云泽表示,“十四五”期间,金融监管总局扎实推进系统性重塑和整体性重构,全面强化 “五大监管”,累计处罚机构2万家次、责任人3.6万人次,罚没金额210亿元,有力地打击了金融违法违规行为,维护了金融市场秩序。
对于资本市场,吴清表示,证监会将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以深化投融资综合改革为牵引,不断提升基础制度、市场功能、监管执法等各方面的适应性、包容性,促进资源更加高效配置,同时加强监管,防范风险,塑造既 “放得活” 又 “管得住” 的资本市场秩序。
专家观点:金融安全是金融创新的基石
中国金融安全文化创研院院长何世红表示,金融安全是金融创新的基石,没有金融安全,金融创新将成为无本之木。金融创新必须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监管层释放的“安全优先”信号非常及时和必要。
何世红认为,金融机构应加强风险意识,建立健全风险防控机制,在追求创新的同时,切实保障金融安全。同时,政府和监管部门应加强协调配合,完善监管制度,提高监管效能,为金融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
金融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必须以金融安全为支撑。监管层释放的“安全优先”明确信号,为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未来的金融发展中,应在确保金融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推动金融创新,实现金融与经济的良性互动,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