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号

内蒙古银行的信贷 “绿色长城” 给中小银行的启示
中国金融网 2025年8月1日 12:00:37  阅读量:11882

中国金融网首席金融观察员 | 大河  中国金融网版权图片

在绿色金融成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中小银行如何突破资源约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找到差异化发展路径?内蒙古银行与蒙草生态长达16年的合作实践,构建起一道独特的信贷 “绿色长城”,为同类机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从2009年首笔500万元信贷支持,到2025年累计放贷超50亿元,授信规模增长近千倍的跨越,不仅见证了一家企业的成长,更折射出区域银行深度参与生态治理的创新逻辑。

战略锚定:从政策红利中寻找业务坐标

内蒙古银行的实践首先印证了战略聚焦的重要性。作为自治区直属国有企业,该行将绿色金融与 “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的区域使命深度绑定,通过制定 “五大任务” 专项金融服务方案,将信贷资源集中投向荒漠化防治、矿山生态修复等关键领域。这种定位既契合国家 “双碳” 战略与 “三北” 工程攻坚的政策导向,又充分发挥了地方银行对区域生态需求的洞察力。

对比来看,许多中小银行在绿色金融布局上存在 “大水漫灌” 倾向,既难以与国有大行在风电、光伏等显性绿色项目上竞争,又错失了地方特色生态项目的机遇。内蒙古银行则通过聚焦乡土种源研发、草原修复等细分领域,避开同质化竞争,形成了 “做专做精” 的比较优势。其支持的蒙草生态建立起包含2300余种、6.5万份种质资源的国家林草种质资源库内蒙古分库,正是这种战略定力结出的硕果。

产品创新:破解绿色项目的融资悖论

生态修复项目普遍存在的周期长、回报慢、抵押不足等问题,考验着银行的产品设计能力。内蒙古银行通过三项创新举措构建了可持续的融资模式:一是首创 “政府购买服务权益质押+政策性风险分担” 机制,在锡林浩特锡林湖生态水系治理等项目中,将生态效益转化为可量化的还款来源;二是引入跨周期利率调节工具,匹配项目现金流特征;三是搭建生态效益数据共享平台,实现 “动态评估+闭环监管”。这些创新有效破解了传统信贷模式与绿色项目特性之间的错配难题。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对 “过程信用” 的挖掘。在2021年宏观经济波动期,该行不仅未抽贷断贷,反而逆势增信2.3亿元,这种基于企业技术积累和项目进展的动态授信逻辑,打破了传统风控对固定资产抵押的依赖。正如蒙草生态相关负责人所言,这种信任 “让驯化乡土植物修复生态的模式得以遍地开花”。这种做法与央行提出的 “研究明确商业银行在绿色金融方面的授信审查尽职免责要求” 形成呼应,为政策落地提供了实践样本。

生态赋能:从资金供给者到价值共创者

内蒙古银行的进阶之道在于超越单纯的 “融资方” 角色,成为生态价值的培育者。通过 “融资+融智” 的综合服务,其将65%的专项贷款投向蒙草生态的种源 “保、育、繁、推” 体系,助力企业构建 “科研-修复-产业” 的完整价值链。这种深度介入使银行不仅分享生态改善的经济价值,更形成了对绿色项目的全周期风险把控能力。

在服务延伸上,该行构建的 “东中西部差异化” 信贷策略颇具启发。针对浑善达克、科尔沁沙地等不同生态脆弱区的特点定制方案,既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又强化了与地方政府、科研机构的协同效应。这种模式有效解决了中小银行普遍面临的 “数据标准化不足、环境效益量化难” 等痛点,为挖掘传统产业低碳转型中的 “隐性绿” 场景提供了方法论。

可持续发展的平衡术

内蒙古银行的实践也揭示了中小银行发展绿色金融的关键平衡:在政策导向与商业可持续之间找到支点。其支持的项目带动荒漠化治理面积突破百万亩,同时使蒙草生态稳居行业前三、日均存款超2亿元,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这种平衡的达成,得益于对 “生态资产可抵押、生态效益可量化、生态价值可转化” 的体系化探索。

对于更多中小银行而言,内蒙古银行的启示在于:不必追求 “大而全” 的绿色金融布局,而应立足区域特色,在政策解读、产品适配、风险定价三个维度建立能力。正如绿色金融从 “输血” 到 “造血” 的质变所展示的,只有当金融逻辑与生态逻辑真正融合,才能构建起可持续的 “绿色长城”。在生态文明建设提速的背景下,这样的实践样本正在重塑区域银行的价值创造方式。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友情链接
72小时点击排行
一周点击排行
备案 京ICP备07028173号-1
Copyright 2002-2020 financeu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金网投(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资产控股:亚洲金控投资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