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号

招行频繁踩雷背后 总市值近万亿的招行究竟怎么了?
陆家嘴观察 2019年6月21日 16:29:19  阅读量:51147

      图片来源:微摄

  招行频繁踩雷背后

  前有招行与钱端的合作遭遇14亿元资金逾期纠纷,后有招行与光大资本合作跨境收购却以失败告终,最近几年频繁发生踩雷事件,招行的风控究竟在哪?

  本刊特约作者 刘链/文

  “优等生”招商银行最近风波不断,先是招行与钱端平台(广东钱端商务服务有限公司)“14亿元理财资金逾期”争端悬而未决并引发监管介入,紧接着,光大证券一纸公告又将招行与光大资本的理财产品投资诉讼公诸天下。

  与招商银行产生纠纷的钱端公司是一互联网金融平台,原因是钱端的用户在多个平台投诉钱被“端”了,一些用户认为当初是有招行的背书才在钱端投资的。但根据招行的公告,其与钱端的业务合作早在2017年4月就已停止,这又引发钱端连续发公告直指招行所言不实。但争端背后,却涉及约9000名受害者及14亿元资金。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5月31日,光大证券发布公告称,招行已对光大资本提起诉讼,要求光大证券履行差额补足义务,涉及金额34.89亿元,并申请财产保全。与钱端的纠纷硝烟未散,与光大证券的争议又起,市场不禁要问,一个在银行业界具有“零售之王”美誉、总市值近万亿元的招行究竟怎么了?

  银行见证业务有风险

  2018年以来,随着金融监管强力去杠杆,昔日风生水起的互联网金融逐渐现出原形,P2P平台崩塌的风波不断。进入2019年,商业银行屡有波及,此次引起广泛关注的招行与钱端的纠纷就缘于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合作。

  综合各方提供的信息,互联网金融平台钱端APP自2018年12月起存在部分项目逾期,其后续逾期待兑付的金额约为14亿元(含投资额及投资收益)。由于钱端平台与招行曾有合作关系,一些投资人认为,投资产品无法按期履约与招行相关,并已向招行发送律师函,寻求协商处置方案。

  招行就此事在5月两次发表回应,明确表示招行已于2017年4月终止了与钱端公司的所有合作关系。目前,招商银行与钱端公司及钱端APP无任何关系,钱端公司的逾期资产与招行无关。合作终止后,钱端公司未经招行同意擅自使用招行标识和名称误导投资者,招行已举报并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已立案处理。

  不过,钱端并未认可招行的上述说法。5月30日,钱端平台再次发布公告称已起诉招行,请求判令招行已开展但逾期未向投资人兑付的业务出具处置方案等,法院已立案。

  事实上,上述招行与钱端的争议起源于两者当初曾有过的合作关系,争议的焦点就在于这种合作模式的本质及双方的权利义务及相应的责任划分。

  在招行看来,从未对钱端公司的相关资金提供过托管服务,它们之间曾有的合作仅仅是银行见证业务。而且,以招行提供信息见证的金融资产为底层资产的钱端APP投资产品,已于2018年年初全部到期顺利结清,没有出现任何资金回款风险。目前,钱端公司与招行无业务合作,逾期资产与招行无关,不存在招行与钱端公司协商处置方案的情况。

  据了解,银行见证业务是银行以经营范围内已有的经营内容为基础,银行仅对交易过程中对部分核心材料,如融资人在招商银行开立的对公结算账户、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等,进行“见证”。根据上述说明,在银行见证过程中,银行并未进行实际业务操作。

  根据相关报道,招行见证整个业务流程大致如下:由招行企业客户向招行申请,招行为融资人在互联网投融资平台上的融资进行信息见证。见证的内容包括,融资人已在招行开立对公结算账户、具体账户信息、融资人融资的还款来源,还款来源为融资人持有的已承兑国内信用证、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承兑汇票、应收账款等。

  也就是说,在上述业务流程中,银行扮演的只是信息见证的角色,它并不涉及投资人和融资人的资金交易,投融资交易主要由互联网平台进行撮合。因此,在这种合作模式下,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平台各自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主要是由双方签订的框架协议以及投资人、融资人、平台方、银行之间订立的相关协议、确认书等确定。

  现在的问题在于,在这种合作中,作为“见证者”的银行对于融资人资产真实性是否应承担相应的责任,是否对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撮合成功的借款项目发生逾期进行相应的“兜底”。对此,不仅招行和钱端公司各说各话,即使是投资人之间也存在分歧。

  在一些投资者看来,由于此前招行与钱端公司毕竟有过业务合作关系,不少投资人是出于对招行的信任而投资钱端这一平台的相关产品的,对那些原本就是招行客户的投资人,对招行品牌和信誉的信任在其投资决策中很难说没有一点影响。何况,招行在这件事上也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即它并未在与钱端结束合作后及时告知相关投资人,而是在时隔一年之后才告知“已结束合作,与资金逾期无关”,此举令很多投资人难以接受:在招行眼里,银行自身的利益和投资人的权益孰轻孰重?

  当然,从法律角度来看,招行是否需要在此事中承担法律责任仍需法律依据。如银行在合作过程中违反了相关条款;或者银行作为见证方没有切实履行相关责任,隐瞒真实情况等。如果仅从现有信息来看,即使招行在未及时公示与合作方终止合作这件事本身有瑕疵,但也很难据此追究招行的法律责任。

  不过,从银行监管和银行业务运作的角度来看,审慎经营是银行经营必须遵守的一项原则,与互联网金融平台不同的是,银行作为合法金融牌照的持有者,其无论是在对内经营方面,还是在对外经营方面,都必须坚守审慎原则。因此,从防范操作风险与声誉风险来看,包括监管对银行的要求来看,招行在此次事件中难辞其咎。

  理财资金跨境收购风险

  而招行的麻烦并不仅限于此,在招行与钱端的纠纷未平之际,招行与光大资本和暴风集团三者之间的纠纷又浮出水面。这起纠纷源于一起跨境收购项目的失败,最终导致52亿元收购资金打了水漂,其中涉及招行的理财资金共28亿元。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2016年5月,光大证券旗下的光大浸辉联合暴风集团、招商银行等设立并购基金浸鑫基金,收购欧洲体育版权代理公司MPS公司65%的股权。其中,光大作为中间级出资6000万元,暴风作为劣后级出资2亿元,而招行则作为优先级出资28亿元,为该基金第一大出资人。

  而在收购完成后,情况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2018年10月,MPS突然宣布公司经营不善破产,浸鑫基金面临届满到期无法按照原计划实现退出的风险。于是,投资规模高达52.03亿元的浸鑫基金血本无归,包括出资28亿元的招行优先级资金。

  在3月26日招行举行的2018年业绩发布会上,招行首次披露了涉及光大证券项目的资金规模和来源。出资28亿元的招商财富仅仅只是通道方,背后真正的出资人是招行,而且资金来源于理财资金。

  按照诉讼金额34.89亿元为本息的和来计算,28亿元本金的利息是7亿元。此次收购失败不但使招行募集的28亿元理财资金本金无法收回,而且还多支付7亿元利息,这是优先级资金,招行本想借银行理财资金搏一把,但最终的结局却是血本无归,招行也始料未及。

  不过,在此次收购项目中,招行也不是没有一点风险控制意识。28亿元理财资金真金白银投入是没错,但招行也留有后手,那就是作为优先级合伙人的招商银行等和光大资本签署了《差额补足函》。该《差额补足函》规定,在优先级合伙人不能实现退出时,由光大资本承担相应的差额补足义务。于是就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招行起诉光大资本的诉讼:招行要求光大资本履行差额补足义务,涉及金额34.89亿元,并申请财产保全。

  但光大方面却以《差额补足函》有效性存有争议,法律业务待明确进行抗辩。其实,早在2019年2月,光大资本就有准备“赖账”的想法。彼时,光大资本在一份公告中表示,当时签的保障协议有效性存有争议,光大资本的实际法律义务尚待判断。

  招行原以为有《差额补足函》在手,光大资本肯定会兜底,没想到的是,在资管新规落地和打破刚兑的大背景下,即使有再多的保障措施最终仍可能无济于事。最后招行只能选择把光大资本告上法庭。

  有业内人士指出,就此次收购而言,虽然招行对光大资本的35亿元索赔结果仍是未知数,但招行本身也有责任,尤其是对大额投资的尽职调查、宏观审慎评估、风险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招行理财资金第一次踩雷了。根据相关报道,招商银行旗下招商财富投资的多家公司,包括襄阳雅可商务区开发有限公司、南京西部路桥集团有限公司、奇飞翔艺(北京)软件有限公司等多次被他人或公司起诉。此外,2018年1月,招商财富还被曝出管理的招商财富-招商银行-弘毅夹层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的产品卷入“10亿元规模的理财产品违约门”。

  据悉,招行目前有近2万亿元理财资金规模,其中,1500亿元理财资金投资非标资产,在理财新规亟待实施的大背景下,理财资金转型和非标资产到期处置问题对招行都是不小的考验,在遭遇多次踩雷事件后的招行能给市场交出一份怎样的答卷?


金融号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金融号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用户违规操作举报电话:86-10-68060420,举报邮箱:zgjrw2010@126.com。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友情链接
72小时点击排行
一周点击排行
备案 京ICP备07028173号-1
Copyright 2002-2020 financeu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金网投(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资产控股:亚洲金控投资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