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微摄
8月2日,在“质普惠 畅金融——第二届中国普惠金融创新发展峰会”上,《中国普惠金融创新报告(2019)》正式发布。报告显示,当前,中国普惠金融出现四大特征,普惠金融政策机构体系不断完善,其中银行发挥“头雁”作用。报告同时提出,普惠金融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对普惠金融过度泛化等,相关问题需要重视并解决。
上述报告认为,发展普惠金融是解决金融服务不匹配的重要手段,在政策引导下,中国普惠金融出现四大特征。一是普惠金金融政策体系不断完善。2018年以来,针对小微、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决策部门统筹规划,从货币政策、信贷政策、财税政策、债券发行支持、风险分担等各个角度出台了多项新政策。二是普惠金融的机构体系日益丰富。大型银行积极探索普惠金融组织架构创新,建立了适应普惠金融服务需要的事业部管理体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充分利用贴近基层的天然优势,使金融服务触角不断向下、向小、向农延伸;非银行机构,尤其是保险和担保等行业在普惠金融领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三是数字普惠创新继续深入。除新兴的金融科技企业外,传统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保险等)已成为数字普惠创新的主力。四是普惠金融业务模式的创新。“聚合模式”被提出并应用。
报告同时提出,普惠金融的迅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比如,对普惠金融过度泛化,一些实为非法集资的P2P、引导过度消费并收取超过法定水平利息的“现金贷”等披上了普惠金融的外衣。相关问题需要重视并解决。
峰会同时揭晓了经网络投票和专家评审等环节评选出的20个“中国普惠金融典型案例”。综观今年评出的20个典型案例,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例占比接近一半,充分体现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的“头雁”作用。国有银行、城商行、农信社系统、股份制银行、政策性银行都有案例获选,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的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普惠金融体系已初步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