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艰难的2018年,一思一念之间,泰禾宁进不停。
一边厢,彼时泰禾的资金情况饱受外界担忧,另一边,行业周期正逐渐步入下行趋势。为避免陷入内外交迫的困局,泰禾董事长黄其森提出四大举措,让泰禾主动做出了前瞻性战略调整。
经历一年多的主动调整,泰禾的“去杠杆”之路越走越顺——截至2019年中期,公司有息负债大幅减少,债务结构有所优化;同时,公司营收规模稳步增长,现金流亦保持稳健。伴随一系列开源节流,降费增效的举措,泰禾逐步突破资金困局,从“扩张型”向“效益型”渐渐转变。
营收与净资产规模稳步提升 管理效率提升致费用下降
近两年来,泰禾的营收规模正随着销售规模的增长而稳健提升,在2017年实现243.3亿元的营收之后,更是于2018年实现了超过300亿元的收入规模。2019年上半年,泰禾的营收再次稳步增长,收入145.1亿元,同比增长14.3%。其中,房地产业务结算收入138.2亿元,结转面积62.9万平方米。
值得一提的是,泰禾在下半年的推盘节奏往往会高于上半年,意味着公司在下半年将结转更多的前期项目,获取更高的结算收入。
在泰禾规模增长的当下,其在人才与管理方面的升级已显现成效,直观地体现在了数据上——本期泰禾的管理费用同比下降31.4%至3.8亿元。这正是得益于黄其森四大举措之一的管理升级和人才培养战略,黄其森充分意识到,企业发展太快而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已经明显拖慢了泰禾的进取步伐。而此举改善了泰禾的管理效率,提升了公司的管控能力。
期内,泰禾的盈利能力保持稳定,净利率达到10.79%,同比上升0.08个百分点,基本每股收益1.2543元,同比增加58.8%,加权ROE7.75%,同比上升1.98个百分点。
同时,为加大项目销售回款力度,泰禾适当释放权益集中度,拿出部分项目股权,吸引知名房企联合操盘——部分项目股权的转让,提前兑现成了当期利润,与公司稳定增长的结算收入一起支撑起了泰禾的净利润。本期,泰禾实现归母净利润15.6亿元,同比增长58.8%,增幅提升明显。
另一方面,泰禾的净资产也在稳步增长。截至2019年中期,泰禾总资产为2386.4亿元。其中,净资产规模达367.6亿元,环比增长15.3%,归母净资产216.9亿元,环比增长17.5%。
净资产稳升,意味着泰禾持续稳健经营和良性发展壮大,其规模与行业地位更加匹配,面对行业周期波动性,抗风险能力持续增强。
造血能力大幅提升 有息债务规模大降
2018年,泰禾提出针对公司融资情况,将以“促周转,抓回款”为业务经营重心,强化管理人员经营意识和现金流意识,坚持资金统筹管理,加强资金管控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今年上半年以来,泰禾继续延用这一策略。据悉,黄其森在公司内部会议上反复强调,泰禾要尽快从“粗放经营”向“精细管理”转变,要追求“有利润的回款”,实现“有质量的增长”。
而从中期数据来看,泰禾的现金流确实出现了改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现金325.3亿元,可以基本视做公司上半年的销售回款,较去年同期大涨72.2%;同时,泰禾一改早前快速扩张大举拿地的策略,转而采取审慎的土地投资策略,不再盲目扩张,停止大规模拿地,令其本期的经营现金支出同比减少50.8%至149.8亿元。一增一减之下,泰禾实现经营性现金流回正至202.2亿元,较去年-5.2亿元有大幅增长。
同时,泰禾对部分不符合公司发展要求的已收购项目进行全面梳理,并选择出售了部分项目的股权,由此流入了较多的投资现金,投资性现金流亦回正至103.1亿元。
得益于期内现金流状况的大幅改善,泰禾现金较期初增加了14.1亿元,拥有在手现金129.7亿元,增强了公司的抗风险能力。
此外,泰禾期末预收款项较期初增加了160.7亿元,账面543.5亿元的预收款也增强了公司的现金流动性。
实现了开源的泰禾,在节流方面亦有成果。
与期初相比,泰禾大幅降低其有息负债约271.3亿元,大幅减少了成本较高的非银行贷款规模,资产负债率较期初下降2.28个百分点,净负债率较报告期初大幅下降126.15个百分点。
同时公司应付债券减少近30亿元,截至中期报告披露日,公司完成了16泰禾01、16泰禾02、16泰禾03、 17泰禾01、18泰禾01等债券的兑付兑息及回售工作。
在减少总体负债规模的同时,泰禾也在优化调整自身的负债结构,一年内到期负债由期初的574.3亿元大幅减至期末的330.7亿元,足以被公司在手现金覆盖,长短债比由期初的1.39优化至2.34,债务结构更加合理,偿债曲线更加平滑。
此外,泰禾进一步加大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力度,与大型金融机构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对100多家合作的大小金融机构集中梳理,通过债务置换的方式,最终确定20多家长期战略合作伙伴,为保证了长期融资的稳定性。
从上述半年报中的相关数据不难看出,随着泰禾逐渐增强的造血能力与“降杠杆”举措,此前舆论所担忧的泰禾资金状况,目前已经得到根本性扭转,泰禾正走在“夯实质量”这一千亿级房企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