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三条红线”等监管要求影响持续,房企发债意愿进一步下降,整体债市发行规模较上月再次出现萎缩现象,境内外债发行规模均不及4月。出于融资规模增长限制,以及降杠杆要求,房企的债务规模将继续走低。境内债仍占据房企融资主导位置。
随着重点城市首批集中供地进入收官阶段,资金规模较厚的房企拥有较大优势,具有国企或央企背景的开发商频繁现身,并屡有斩获。
境内债发行环比大幅减少 融资成本差异化明显
从2021年5月中国房地产企业境内外融资TOP榜来看,5月境内债规模环比大幅收窄,境内外的融资规模保持了2月以来的发展态势,虽有分化但有所改善。其中,境内债与境外债的发行规模差额有所减少,境内债的发行规模约为417.11亿元,境外债的发行规模为37.18亿美元。境内债仍占据主导位置。
5月份房企境外融资规模仍处于较低水平。疫情海外蔓延趋势仍存不确定因素,同时5月末,海外多国多城市经济正常运行面临较大风险,预计6月境外债券市场或受较大影响。
房企延续了此前的融资倾向,但与4月相比,境内债发行规模大幅减少,境外债发行规模有所上升。具体来看,5月共有28家房企发行境内债,环比减少24家,发行规模环比减少382.75亿元,降幅达47.9%;11家房企发行境外债,比4月增加2家。
就境内债而言,华润置地以60亿元夺得境内债发行规模的第一,其后为天恒置业34.96亿元、保利发展30.3亿元。境外债方面,旭辉控股、仁恒置地、佳兆业集团均为5亿美元,并列境外债发行规模的榜首;其次是远洋集团4亿美元,以及合景泰富3.78以美元。
从融资成本来看,不少房企的票面利率高企,房企之间融资成本的差异化较为明显。以境外债为例,旭辉控股两笔债券票面利率分别为4.45%、4.8%,宝龙地产为4.9%;而佳源国际与佳兆业融资成本均高于10%,分别为11%、11.7%。
供应链ABS快速增长 表外融资监管加强
“三道红线”之下,部分房企开始聚焦表外融资渠道,供应链融资逐渐成为房企获取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不过,随着5月份监管力度不断加强,资产证券化融资,特别是供应链ABS产品的快速增长,已引起监管层注意。
据中指研究院监测,2021年第一季度,房地产行业资产证券化产品共发行160支,总发行规模975.97亿元,同比上升65.14%。其中,有107支供应链ABS产品,规模达575.33亿元,占比59%。5月初,基金业协会叫停基金子公司备案房地产供应链类产品,加大房地产金融监管及防风险力度。
融资总额下降 平均利率上升
2021年1-5月,房企融资总额亦处于下降通道。中国房地产企业融资总额融资为8577.48亿元,同比减少10.15%。
其中,信用债占比25.07%,海外债占比19.30%,信托融资占比41.27%,资产支持证券(ABS)融资占比14.35%。
中指监测数据显示,5月房地产企业融资总额为1331.42亿元,同比下降15.94%,环比下降20.13%,单月融资规模自3月以来持续下降。 2021年1-5月,房地产企业共融资8577.48亿元,同比减少10.15%。行业平均融资利率为5.69%,同比下降0.55个百分点,较上月上升了0.29个百分点。
融资总额连续下降及平均融资利率上升,表明房企外部融资环境持续偏紧。房企应紧抓上半年融资窗口期,加快拓展融资渠道,积极探索新融资方式,加强融资。另外,要加快促销,提高销售回款率,保障充裕的现金流。
5月,在“三条红线”压力下,房企致力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短期内将存在房企意愿与资本市场预期的博弈;而长期看,房企融资成本整体保持下降趋势与企业之间差异加剧的趋势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