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号

张万松美文欣赏:一身才华少用处,全美桃李多尽心
中国书画名家专访 2021年8月15日 14:56:45  阅读量:42918

张万松美文欣赏:一身才华少用处,全美桃李多尽心 

我曾经写过我的初中老师黄全美。是在一篇教师群像的小文——《我的老师》中。这篇获得首届灶王杯园丁奖。能让更多人知道我的老师,我心里很开心。但那毕竟是初中老师集体群像,没能详细叙述。

2018年春,师母去世,黄全美老师悲伤过度,哀毁骨立。因此生了一场大病,身体十分虚弱,气力严重不足。

2019年夏天,我从小道消息听说,老师患上大病。我曾前往他的女儿家看望过他。他看到我,很高兴,我们聊了很长时间。一起吃过中饭,有人打电话,说是麻将馆要他去“上班”,他为了救场,急着下楼,到麻将馆打麻将去了。我想这也好,免得让他闲下来过分关注自己身体。

但是,到底是重病,自那不久,黄老师上下楼都不方便了,也就住到他大儿子家。正好和我隔壁,因此,我们就有了更多交流时间。那是一段很愉快的交往,他和我说古论今,山南海北,探讨许多问题,我受益匪浅。记得刚过来时,他把几十年吸烟习惯戒了,不过,后来还是复吸。大家知道他大病难愈,也就没再劝阻,只希望他抽一些危害小些的细支香烟。

眼见得他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我们之间的谈话都很困难。有时,我只是稍稍招呼一下就离开。一天下午,急救车停在隔壁门前,他的女婿和儿子忙着把黄老师往车上抬,我上前摸着黄老师冰凉的手,看他呼吸十分困难,知道他这一次恐怕难以闯过去了。黄老师住院期间,我想去探望的,不过,没来得及。2020年8月12日黄老师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八十。

如今,黄老师离开我们已经一周年了。我想写点文字以示纪念,就把以前写的东西,整理一下。关于黄老师,我觉得自己水平有限,写不好。我所记述的大都是他亲口告诉我的,即使有些微出入,应该算是真实还原。就想告诉认识黄老师的人以及学生亲友,我们的老师曾经这样走过。

富有传奇的童年

1940年,黄全美出生于来安县北偏僻的山村——大罗郢。七八岁的时候,玩伴中显得出众。“三岁看长,七岁看老。”在逮鱼摸虾放牛活动中,总有人对出落得标致聪明机灵的小伢子,充满期许。祖父喜欢这个小孩,就在取大名的时候根据他们家的家谱,按十全十美的要求期望他,取名全美。

有一天,国民党保长路过,对这个“天庭饱满,地阁方圆”的孩子,喜爱得不行,希望能认下做干儿子。也有人从旁巴结到:“那是这小孩儿的福分!赶紧叫吧!”小全美看着挎着枪,簇拥着一帮人的保长,没有应声,扭头跑了。这一件没成事实的事情,后来却成了这个黄家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绊脚石。

还有一件事情。不知道什么时候,地主家的漂亮女儿爱上了这个黄家这个少年。王家有钱有势,还有人在外当官做事,也有国民党军官。家世显赫,又是知书达理的人家。不仅如此,王家口碑好,受人尊敬。黄全美祖父听说这桩很可能成就的婚事,捋着胡须道:“大孙子能娶到王家姑娘给老黄家长脸啦!”

制造奇迹的小学生

直到全国解放,黄老师的家乡附近没有学校,他一直在家放牛。他13岁了,在读过私塾的祖父那里,耳濡目染,竟认识了一些字。对于一个读过书的人,祖父发觉小孙子全美的聪慧。想到一定要让他读书明理,出人头地。托全美的姑爷来到舜山乡小学读书。

刚到舜山小学的时候,十多岁的孩子该上那个年级呢?和六七岁的小朋友读一年级,显然不大情愿,可是那又能读几年级呢?在老师测试下,黄全美识字量尚可。就暂时安排先读三年级,说是真跟不上再调整。

刚进班,因为识字不少,语文还跟得上,但数学课就跟不上了。全美向前期就读的同村人学习数学,摆算式,背乘法口诀。还居然就跟上了。更让老师感到不可思议的,期末考试,他竟获得班级总分第一。

这年寒假,他的祖父联合几位有影响力的乡人,找到前明光中学高中毕业的的中年人胡叶。胡叶家是大地主,胡叶又曾和舅舅追随蒋介石逃往台湾,这罪责不小,所以没人敢用。黄全美祖父看中的是胡叶的真才实学。他们聘请胡叶在大罗郢办个民办小学。也就两个年级,四年级和二年级。因为没有课本,大家就用四年级上册书和二年级上册书。 到了暑假,胡老师没地方去,这些猴娃子们喜欢玩水也有风险,大家想着还不如就管起来读书。不开工资,就是每家派饭。老师是一位博学的人,觉得黄全美这个娃儿天资聪慧,是个读书的料,就十分喜欢。 对于黄全美学习上吃不饱的情况,就开小灶另外传授。

有意思的是,二十多后,胡先生的女儿,成了黄老师的学生。她和我同班,很美丽,很善良。明亮的眼睛会说话。黄老师教她,算是回报了胡先生的当年厚爱。不过,这是后话。

胡先生一个暑假就把五年级的书教完。也就是说,黄全美把小学所有的书本都学完了。祖父问胡老师怎么办?

“参加县里初中考试!"胡叶没有犹豫说。

“能行?”祖父惊喜又不相信。

“当然行,黄全美不行?那你说我白吃饭的?”胡叶自信满满。

参加小升初考试,是黄全美第一次进县城,也是当时全县唯一民办学校学生参加考试。全县六百人参加,录取120名初中生。发榜那天,大红榜上写上全县每个学校的考取名额,录取率。黄全美也去了,他的名字写在红榜的最后一行:大罗郢民办小学 黄全美 总分全县第三,录取率100% 。 大家纷纷打听大罗郢是那里的。一个只读过一年正规学校的黄全美有幸被录取,连舜山小学全军覆没,和黄全美曾经同班的舜山同学都名落孙山。这算是一个小小的奇迹,这是他的骄傲,也是他家乡的骄傲。从此,他开始进入初中求学。

初中三年的困苦生活

全乡没几个初中生,读书步行,平常都是住校。住校的生活,让那个贫困家庭的学生最头疼的事情是吃不饱,俗话说:“半大小子,吃穷老子。”此时,正是长身体饭量最大的时候。可是,每天经常是二分钱的菜汤泡饭对付,自然是营养不良。

最后一年,长期营养不良的黄全美,有一天晚上突然发觉自己看不见了。这可是吓人的事情,会不会失明?再说,马上要初中升学考试了。

喜欢读书的人总是具备一定的知识,黄全美想起一本书上好像说过,他这种情况是“夜盲症”,可以通过吃一些动物的肝脏或米糠水来滋补好。于是,请病假在家的他就是吃了一只刚被抛弃的死狗内脏,喝了一些米糠水,眼睛痊愈了。这在当时很有些影响,村里很多人认为他是神童。从来没学过医的人竟然不找医生,自己就把自己看不见的病治好了!当然,他自己也感到几分得意。

那时候,全县没有高中,唯一的初中就是来安中学。那年,一百二十名来安初中毕业生参加滁州中学的招生考试。中考之后,大家才知道,三年前六百多学生中被选拔上初中的这批子,只有六名同学被录取高中——滁州中学。黄全美是全校第二。百里挑一。

一流拔尖的高中生,上了二流大学

那时候有句话很流行,“前脚跨进滁州一中大门,后脚就迈进大学大门。”在滁州中学黄全美依然学习拔尖。这是很难得的,说明他学习潜力很大。

滁州离家乡更远了。每个月回来一次,大都是讨米讨菜,咸菜一吃一两个星期。来回步行上百里的路,十分辛苦。

高中快毕业一天,天已经擦黑影了,从滁州一中返家的黄全美遇到自己的姑爷。只见他两只手交叉着,上面搭着一件上衣。他近前招呼道:“二姑爷,这时候到哪?”他姑爷扬扬自己的手,露出衣服遮挡的锃亮手铐,没吱声,只用眉眼示意一下,身边有人,不便说话。黄全美没敢再说什么,赶紧往家赶。

回到家才听父亲说,原来姑爷在大鸣大放会议现场,听大家发言并做记录,最后,主持会议的人让二姑爷也说些意见。姑爷就说说自己对国家政策的看法,谁知道,竟被当场拿下。罪名是发表反革命言论,成为现行反革命分子。黄全美此刻心理留下阴影,他虽然不懂政治,但是,他隐隐地感觉到不安。 第二天,拿了米和母亲准备的咸菜,返回学校。

不久,高考开始。开考的那天,手不释卷的黄全美就像平时一样,随手将书本放在桌面上,就开始答卷,就像平时做作业一样。当监考老师拿走他桌上的书本,他才意识到这是严肃的高考。忙着站立起来,红着脸解释,忘记了。监考老师对着他笑笑,“书呆子!”就没再追究。

试卷难度似乎和平时差不多。考试结束,俄语老师是了解自己弟子成绩的,他劝黄全美的第一志愿填复旦大学外交专业。因为,他知道自己学生的俄语成绩应该是满分;外交学院也是大有可为地方。 拿到高考录取通知书,黄全美呆了,他被录取在安徽阜阳师范学院数学系(大专),他没填这个志愿。那些平时成绩没他好的同学比他的学校要好多了。他不解,找到班主任,才知道,在严格政审调查的时候,有人说他是国民党保长的干儿子,地主女儿的未婚夫。这样的政治背景,谁敢录取?他的档案被丢弃在一边。如果不是因为成绩优异,人才难得,补录师范也不一定了。

几十年后,他看到共和国的外交部长的简历,就是那一年的复旦外交专业的学生,黄全美心头飘过一丝遗憾。这件事,对黄全美的打击极大。

黄全美老师和师母王胜琴

教书育人40年

国家需要人才,当黄全美大学毕业,国务院到他们学校招人。当年那个政审材料,又一次阻挡他迈进国务院大门的脚步。他心里再一次受伤,看到同学被分配在一些重要单位,自己连回家乡都不可能。

1962年毕业分配到安徽蒙城县第二中学,开启了他教书育人的生涯。也在这一年,他和家乡的初恋,王家姑娘结婚了。是感情重于物质的爱情,冲破世俗的观念,一个大学生娶了一个成分不好的地主女儿,在观念上也是一个冲击。黄全美这个读书人没有多少患得患失的计较,顺从内心的自然选择,也是善良,是重情重义的表现。也开启了近十年的两地分居生活。

黄老师住在二中学校的图书室,和家里没有电话联络,通信也不方便。苦闷时候,空闲时候,除了运动,就是读书。这几年,他把这所学校图书室里的书全读完了。这种广泛而丰富的阅读也给他的教育生涯奠定更加坚实的知识基础,增加他深厚的学养。这对后生来说是很好的借鉴经验。

在蒙城二中,黄全美是一个全能教师。文化水平自不必说,文体也很棒,吹拉弹唱,琴棋书画样样都像模像样。这个学校的门牌的字还是他的手书。黄全美受到当地领导学生爱戴!

后来有一位蒙城学生在来安县任公安局政委。他们师生异地相逢常走往,也是一段佳话。

在蒙城第二年,黄老师和妻子的爱情结晶诞生了,就是传说中的蒙来。(这个乳名蒙来的儿子后来继承他的职业。)他们育有两男三女。但是,分居两地的生活给这个家庭带来艰辛和困难。家里的农活或重活缺少男劳力,也很不方便。也让王家姑娘养成坚强不服输的性格,有主见。性情也直爽而刚烈 。子女多,工资待遇低,也给黄老师肩上加上生活重担。

开启故乡初中教育

1971年暑期,放假回来的黄全美老师,拜访初中班主任秦老师。已经当了校长的秦老师见到学生,了解到他分居两地的困难,就想起来安一中有一个蒙城的老师,这样异地交流完全是可行的——就是互换。他带着昔日爱徒,先是得到那位老师满口答应,再来到教育局。经过教育局和蒙城教育局沟通,解决了两个家庭的分居困难。

回到来安第一天,就是派遣的事情,教育局长问黄全美:“你现在想在哪里工作?按理留在一中正好互换,回家乡有些委屈你了。不过,复兴还没有初中,只有一所建在大庙里的小学。但是,我们很快就要办初中。当然,你不急着回复我,我给你一个中午的时间,你先考虑一下。”

这天中午,知道黄老师落脚点的局长提着一瓶酒,把黄全美请到小饭店。一盘花生米,二两猪头肉,另外炒了两个菜,开喝。“黄老师,我觉得你回家乡最好,我们今年想在复兴成立初中,你先回去,把担子挑起来。只不过让你一个高材生回到农村,实在有些不好意思。我这也不是劝你,决定权在你。”

“没事!局长,我想通了,这辈子我做不了大事,就做一个教师吧。给家乡多培养几个大学生,去实现我的抱负,也算没白过!”几杯酒下肚,黄全美觉得很兴奋。一边是局长给尊重,一边觉得能给家乡出力,很好。再说,这些年自己也想通了,如果能上复旦,自己能做些事情?也不一定。一个有才能的人,想实现自己的抱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普通人一辈子能把普通的事做好也能活出人生意义。饱尝这些年的分离之苦,再苦再累,共同承担。最后爽快的说:“我回家乡!”

回到家乡,要先到公社报到。公社书记紧紧握着黄老师的手道:“黄大学,我知道你。我们城北就你一个大学生!你回来好,公社马上要办初中了,你要答应我,要给我们公社培养几个大学生!”

回到复兴,假期过后再开学就有了第一个初一班。初中刚成立,学校教师奇缺,初中毕业就教初中的老师也有的是。知识点讲错也是常有的事情。怎么办?初中的知识,难不倒黄老师,他尽量把缺少老师的科目都揽下来。有人说,有“黄大学”坐镇,能有什么问题? 我在读初中的时候,黄老师是教导主任。他不但带数学,还兼带历史。 但是,那时候“不见学生背书包,只见学生扛大锹。”学生走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学黄帅反潮流,大家都都不读书。学校有羊场,山场,有田地,学生平时就劳动。所谓学工学农。黄老师心灰意冷,感觉英雄无用武之地。

教育的春天

1978年,郭沫若在科技大会上讲话《科学的春天》发表了。黄老师在全校师生大会上眉飞色舞的发表讲话,同样是扬眉吐气,同样是手舞足蹈,同样是热情洋溢。

我们虽然似懂非懂,但也被黄老师的激情点染了。觉得就该像老师所说的,努力学习,将来为祖国四个现代化服务。 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始补缺补差,晚上,煤气灯也亮起来了。老师们上晚自习的时候,常常给煤气灯打气,一下下也好像为正在努力学习的弟子们打气。

随着1977年冬季高考开始,教师们感觉到劲有地方使了。老师们在黄老师的带领下,开启了教研活动。这哪是现在教师们的教研所能想象到的现象,无论是政史地数理化,大家都整天在讨论。十多年不讲究教学了,教师们一下子迸发出极大的热情。民师转正要考试,有许多代课教师要考试,要真刀实枪地给学生上课,需要真水平。这时候,黄全美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给老师们上课。研究数学,办公室成了研究室。有时候研究几何证明题,成了茶余饭后的娱乐了。连成绩好的大师兄们也参与进去。那种教学相长的教研活动,真是如火如荼。

黄老师讲过一道数学题,也很有趣,就是一个规则的圆柱形容器,你怎样不借助其他手段,确定容器里的液体是大于等于小于容积的一半?这道题,你也试试。 现在,你怎能想象到这个学校在教导主任引领下,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多么火热。

恢复高考制度,这个地方的学生成了城里一中二中争抢的生源。学生考取中科大、北师大、南航、复旦、同济、合工大、西北工大等名牌大学很多。当时考大学是百里挑一啊!有人想探寻黄老师家乡大罗郢那么多学生考上名牌大学的秘密,其实,哪有什么秘密?是这个“黄大学”开得好头。 有了这样一位文理兼通的老师,引领学生攀登更高的学习高峰,学生怎么能不优秀?有的学校很多老师边学边教,甚至误导学生。当然不可同日而语!

复兴中学恢复高考前几年所创造的辉煌,空前绝后。当然,好不夸张地说,这些成绩的取得,负责教学的教导主任黄老师居功甚高。

黄老师是我的老师,也成为我教师生涯的引路人。在生活上对我甚为关心。有一件事,我到现在还记得。我结婚的时候,正是农村最忙的时候,黄老师收过稻子,很晚才赶过来。他和师母一道。他的女婿和未过门的儿媳都有礼物相送。作为学生,作为同事,我十分感激和骄傲。我和黄老师交往之中,偶尔一起下下棋,但清谈最多,山南海北聊,我在聊天中收获丰富受益颇深。

我的心中,他是知识分子典型。

学校退休教师在白鹭岛(左一为校长沈祥斌右一为黄全美老师)

他有渊博的学识。像黄老师那样通才,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再难出现了。

他有文人雅士之风,黄老师在生病期间,他的学生还在同学群里,转发他弹琴的视频。象棋下得极好。球技也不错。

一手好字,飘洒俊逸。

他对事情不固执,教学方法是开放式的。学识丰富,人就通透。所以驾轻就熟。

他的学生说,黄老师博学、厚道、温和、友善、正直给了我们良好的滋养。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黄老师学高为师,他可以让好学生更好,对学差生,也不歧视。在经历反潮流当闯将的时代之后,很多老师显得心有余悸,小心翼翼。不敢放手管。我以为黄老师不是这种类型的。他是一个内敛的读书人。也有着师道尊严,你让他歇斯底里,耳提面命,他是不屑的。 他更多地是唤醒,鼓舞。总是利用榜样的力量去激励学生自己努力。

家乡人说起“黄大学”,都肯定他的学识渊博。说他是复兴的郭沫若。

他为人正直,不攀高,保持读书人淡薄名利的清高。他一辈子未做过官,也不去追求。给读书人树立了刚正不阿的榜样。 黄老师清醒地认识到真正有才能的人,想实现人生抱负是不容易的,他认为,一个人一辈子把一件事情做好就不容易。这也就是人生意义。

有时候想,黄老师才华横溢,但却憋屈在乡里,不能做更多更大的事情,黄老师一生追求全美但不完美,满腹经纶却少有施展。为他感到不值。但是黄老师耕耘讲坛四十年,用自己的知识,用自己的读书人的气节,用自己言行影响到他的学生,成为读书的种子,这又是没有人可以否定的!

79届同学会挽联:全乎,文理俱通,更兼琴棋书画,尚好诗词赋。惜哉!音容顿去,最是晴天霹雳,痛失真善美。内嵌“全美”。

上个世纪,教师待遇极低,要养育五个孩子长大成人十分不易。他既要在乡间耕田耙地,又要在学校备课上课改作业。还能在课堂上保持旺盛的精力,把课上得精彩纷呈,让学生爱听想听真不容易!

在黄老师逝世一周年之际,我拉拉扯扯写下这篇文字,谨以献给敬爱的老师,同时表达我怀念之情。 黄老师安息!

此文写作过程中受陈雪枫老师指点,得牛传综、黄松年、黄亚仙等同学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原创:张万松;编辑:高华芬;文字终审:张行方


金融号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金融号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用户违规操作举报电话:86-10-68060420,举报邮箱:zgjrw2010@126.com。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友情链接
72小时点击排行
一周点击排行
备案 京ICP备07028173号-1
Copyright 2002-2020 financeu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金网投(北京)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资产控股:亚洲金控投资有限公司